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中,经颅彩色超声多普勒系统(transcranial color doppler,TCD)监测脑血流在术中指导个体化血压调控的作用,旨在保证术中脑血流供应前提下降低心肌耗氧量。方法:选择择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分级II-III级,年龄45-65岁,体重50-80kg,随机分为实验组E组(n=15)和对照组C组(n=15)。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blood oxygen,SPO2)、无创动脉血压(blood pressure,BP),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麻醉深度,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并连续监测有创动脉压力。使用TCD实时监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制备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及硝酸甘油用于进行术中血压调整。术中调整呼吸参数,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partial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ETCO2)在35-45mm Hg之间。使用BIS监测麻醉深度,维持脑电示数在40-60。血压调整:C组依照传统方法于颈动脉钳夹前5分钟将血压提升基础值的20-30%,如脑血流仍未处于安全范围内(不低于夹闭前70%)则继续提升血压或与外科医师沟通是否放置转流管,于夹闭后将血压降低基础值的5%-15%,如脑血流仍未处于安全范围内(不超过夹闭前100%)则继续降低血压。E组于夹闭后根据TCD脑血流参数指导调节血压,使夹闭后脑血流不低于夹闭前70%,开放后使脑血流不高于夹闭前100%。记录麻醉前(T00)、麻醉后10分钟(T0)、夹闭前5分钟(T1)、夹闭后即刻(T2)、开放后即刻(T3)、开放后1小时(T4)时刻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值及外周有创动脉收缩压力BP值,记录夹闭期间心率平均值并计算心肌耗氧量(心率*收缩压力),记录术中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高血压、低血压发生次数,记录两组患者使用麻醉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和液体入量,记录颈动脉夹闭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麻醉时间,记录术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例数。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ASA分级、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合并症、术前心电图、心脏超声结果异常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中资料比较术侧及非术侧颈动脉狭窄程度、手术时长及麻醉时长、颈动脉夹闭时长、麻醉药物使用剂量、液体入量、术中心动过速、严重高血压、低血压发生率,苏醒时长、术后心脑血管并发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发生心动过缓例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Vm、Bp值变化的比较与T00时刻比较,两组患者T0时刻手术侧与非手术侧Vm值、Bp值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刻比较,T2时刻手术侧Vm值下降,T3时刻Vm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时刻非手术侧Vm值升高且达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术中同一时间点Vm、Bp值的比较与C组相比,E组手术侧Vm值在T2时刻下降幅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BP值升高幅度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高幅度平均为(16.46±6.6)%。(5)两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的比较与C组相比,E组去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硝酸甘油使用剂量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夹闭期间心肌耗氧量的比较与C组相比,E组颈动脉夹闭期间心肌耗氧量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夹闭期间心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颅彩色超声多普勒监测系统能够指导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中个体化血压调控,相较传统血压调控更加准确,并且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