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形式”下的“类型过程” ——对建筑类型学的规定性与结构方式的再研究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使得传统建筑理论已经难以解决现实的矛盾并阻碍了现代技术的表达,现代主义建筑应运而生。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主义建筑逐渐固化并暴露出其破坏性的一面:现代城市千篇一律,贫乏得可怜。作为对功能主义城市的批判,类型学在20世纪60年代被重新引入建筑学之中.这个潮流以意大利新理性主义学派为代表,尤其是罗西的类型学研究以其深刻的阐释能力获得了广泛的影响。但是罗西的类型学方法并没有被形式化,其理论力量是由混合在“都市人为事实”之下的多个概念集群共同塑造的,“类型学”严格来说只是这种研究的代名词。这种未充分形式化的论述方式一方面赋予其理论以力量,另一方面又难以转入到具体的城市建筑的实践之中。这种情况在罗西的建筑实践中反映为一种含混杂糅的状态,在其他采用类型学方法的建筑师那里则反映为某种表面化的空间组合论。在20世纪80年代,类型学已经很难真正回应复杂的社会现实,于是退出了历史舞台……可以说罗西并没有实现他在《城市建筑学》的第一章中提出的想要“明确地认识以隐喻形式出现在许多研究中的‘类型’一词的含义”的目标。罗西对城市的论述十分深刻,但当我们想要明确地认识类型在其中的作用时,会发现《城市建筑学》在各个章节中给出的类型的定义是相当含混,甚至矛盾的;然后罗西在《城市建筑学》1971年的葡萄牙版前言中又指出,在他的研究中类型具有重要但不是首要的意义,这确实契合了罗西的城市研究的实际情况,但也使我们更加困惑,因为在“类型学”的研究中最重要竟然不是类型问题,而且对于最基础的“类型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没有逻辑确切、言语坚实的答案,但“类型学”在80年代却如此繁荣。除了例如罗西类型学这样的少数研究之外,历史中的类型学不能算是特别有建设性的理论,它一半表现为一种批判性的话语,实质上则大体是处于表层的形态或功能的分类研究或尝试通过意义单元来修复功能主义城市。但类型学仍旧是城市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因为它论述的是城市建筑与历史、文化和其中生存着的个体和集体的具体生活之间的关系,它指向的是城市的“非意志性”或“匿名性”的实质,而城市一定是以这种匿名性的方式被建造出来的。当然现代城市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建造出来,比如近20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事情,但是严格来说,这类城市是一种没有“城市性”的城市。所以类型学研究,或者具体地说是城市建筑的类型研究,依然是城市研究不可回避的方法,因为类型学指向的正是这种“城市性”,在这一方面它无法被其他建筑学理论替代。类型学描述的是类型和发生在其中的居住者的或具体的或历史的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些似乎难以被形式化的、晦暗不明的东西才赋予类型学以厚度和力量。王澍教授在《虚构城市》中通过对现代语言学的参照深度介入了这些存在于城市中的层次复杂的问题,并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对罗西的类型学方法中含混的内容进行了深度的发掘和阐释,大大拓展了类型学的讨论范围和作为一种操作性方法介入实践的能力。在城市研究中要综合起这么多层次不同的问题,对“如何看”的自觉是不可或缺的,它与现代哲学涉及到主体性问题或认识论问题的“表象”研究密切相关,胡塞尔的意向性构成中的表象与表象活动、福柯论述的西方社会不同时期“表象”的认识型图表、古德曼的“表象形式”或“表象结构”等等都是对涉及主体的认识和表达形式的研究……从“表象形式”的角度对类型学的再探讨将指明类型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在与主体的关联中被给出的,类型学中最重要的内容都是那些与个体感知或集体生活相关的非对象化的问题形成的。本论文的题目包含以下指向:首先,“类型过程”在建筑学中首先是由40年代意大利的理性主义者朱塞佩·帕加诺(Giuseppe Pagano)提出的,他用这个概念探讨类型在时间中的演变以及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但本论文以此为题目其实指向的是德·昆西暗示出的观点,即“类型是一种形式过程”;其次,将类型与过程联系起来在方法上也与符号学的主要原则相关,即符号学研究不是符号,而是“符号过程”,这就使从符号学的角度讨论类型在方法上更为顺畅;第三,“类型”中的“型”在词源中的意思是一种“塑模”“拓印”的活动,因此,类型的初始定义是由一种“活动”规定的,但我们当下习常使用的“类型”概念中的“型”其实已经遗失了,这种“类型学”咬文嚼字地讲的话只能被称之为“建筑类学”。类型学真正的复杂性在于,替换掉“型”并赋予其复杂性的其实是处于主体多样的表象活动之下的分类方法,因此,从“表象形式”的角度谈论类型能够赋予类型学更有力的介入复杂问题的能力。以上三点构成论文题目的主干,它们统摄全文对类型的规定性与结构方法的研究。论文大体包含五个部分:第一,对类型学的历史与方法的梳理,提出本论文研究的问题与内容;第二,对与类型相关的概念,比如模型、范式、原型、结构、仪式……的梳理与区分,继而为以“隐喻”的形式出现的类型划定定义;第三,通过对类型与机构、类型与仪式的关系,以及类型学与其他重要的反对现代功能主义或涉及“集体性”(collective)的建筑观念的对比研究,讨论类型的结构方法;第四,从表象的角度再次对类型进行阐述,从理论上沟通类型与其他分类活动,比如仪式或感知中的动态分类现象的关系,然后对比舒尔茨和罗西这两种近乎互补的类型学理论,并进行衍生性的讨论,最后,探讨视知觉、语言学、符号学等领域的类比研究,尝试启发一种不同于罗西在形式上十分被动的类比方法,并借助于相关的文学研究,从更加微观的角度探讨类型的感知与结构方式的问题。
其他文献
生物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干旱地区的碳循环过程中有重大意义,但生物结皮对退化草地生态系统中固碳功能的影响鲜少关注和报道。为研究生物结皮对退化高寒草甸固碳功能的作用以及影响机制,本研究分析和对比了不同海拔地区的活动斑块、非活动斑块、恢复斑块、生物结皮斑块和高寒草甸的植被特征、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碳-水
剪力墙作为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中重要的抗侧力构件,其抗震性能对整体结构的安全性至关重要。随着建筑高度的日益增加,如何减轻结构的自重和提升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是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本文以巨子框架结构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引入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墙作为结构的主要抗侧力构件。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了巨子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根据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状态和关键损伤位置,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开展了系统和深
现代电力系统是支撑社会生活的基础能源产业,其可靠运行对于交通系统、通讯系统等相互依存的关键基础设施至关重要。在享受电力系统所带来的巨大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如何保护电力系统免受灾难性事故,一直是研究人员必须直面的挑战。近年来,多起由连锁故障导致的灾难性停电事故严重影响了依赖电力的社会活动。同时,在电网互联程度和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的格局下,连锁故障的影响范围和传播速度进一步扩大。因此,评估电力系统连锁故障
学位
电厂炉内燃烧过程安全稳定是火电厂运行过程的重中之重,对锅炉燃烧状态的有效监测,能满足机组安全性、经济性、稳定性和环保性的需求。同时,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并入电网,使得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以及深度调峰面临挑战。作为我国主导发电的火力发电机组,需要担负起调节、稳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为电网带来的波动。火电机组一方面在面临频繁的工况调整时,导致炉内燃烧稳定性欠佳,维持锅炉稳定输出较难;另一方面,清洁能源的并网需要
第一部分世居藏族的胎盘组织学形态特点研究在高海拔地区,妊娠妇女的生理适应能力经常受损,增加低出生体重的风险。然而,海拔相关新生儿体重下降的严重程度在不同的人群中有所不同。据报道,藏族人的新生儿出生体重随海拔下降的程度最小,部分原因可能是胎盘的低氧适应。当前的研究很少有通过比较高海拔藏族和其他人群来探索胎盘在高海拔低氧适应过程中的作用,因此,我们通过对高海拔藏族和高海拔居住高加索人的胎盘效率的研究以
高考制度是关涉国家发展与个人幸福的重要制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在内容、形式与制度公平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考制度改革已经步入攻坚期,为此,我们需要认真总结过去高考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以更好地达成高考改革共识,创新高考改革动力。江苏省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先行者与探索者,也是高考改革争议最多的省份。回溯与反思江苏省四十余年的高考制度改革历程,总结经验与
X射线脉冲星导航以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成为目前极具潜力的天文导航方式之一。X射线脉冲星定位定速导航是X射线脉冲星导航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介绍了相关理论,然后分别就X射线脉冲星定位定速系统中脉冲星的脉冲到达时间(Time-Of-Arrival,TOA)和周期联合估计、脉冲星观测轮廓SNR估计和导航滤波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最后是全文总结和下一步工作展望。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许多逆转录病毒具有建立潜伏性感染且在特定环境下重新活化的能力,以此实现在持续感染的同时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 type 1,HTLV-1)是一种delta型逆转录病毒,主要感染CD4+T细胞并诱发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adult T-cell leukemia)和热带痉挛性瘫痪/HTLV-1相关脊髓病TSP/HAM(t
科学家的社会公信力对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哲学的实践转向,以及科学社会学关于“科学-社会”互动关系的讨论深入,对科学家社会公信力的研究逐步从科学共同体内部走向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动态考察和外在环境的分析,科学家媒介形象因此而成为影响科学家社会公信力的重要因素。从理论上说,科学家的社会公信力一直受到科学共同体内外部要素两方面的影响,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同行评议是科学家社会公信力的基本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