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的发展与变迁,给《论语》的阅读带来很多的遗憾,在推测文章原意时,学者们常常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似乎成了《论语》今译的常态。于是,大家就各说各理,各写各书,默默遵守着这个共同的“行业潜规则”。在比较阅读《论语》今译著作时,我发现大师们对争议问题处理的缺陷:过度依赖史料考证而严重缺乏批判精神,致使译文前后脱节,主题混乱。本文希望通过对杨伯峻《论语译注》研究入手,参照其他今译作品,发现《论语》今译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今人更好地学习《论语》作点努力。我的今译研究的具体做法是:第一,杨伯峻《论语译注》阅读。在这一阶段中,通过反复阅读杨氏翻译,全面发现翻译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处理意见。第二,现代翻译对比阅读。带着对杨氏译文的疑问,比较现代译文如钱逊《论语读本》、钱穆《论语新解》、毛子水《论语今译》等,确认自己疑问的真实性。以便对分歧明显的字词理解和句子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第三,古代著述查阅研究。查阅历代论语研究著述和《论语》相关资料,如皇侃、刘宝楠、杨树达等大家的研究成果,以及《史记》、《孔子家语》、《礼记》、《孔丛子》等史料,进一步对问题进行核实,以考辨杨氏翻译的得失。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句子结构的对称性原则对标点的影响通过对《论语》句子结构的调查,我发现《论语》句子的分句往往彩2,2,2或3,3,3这样整齐的排列格式,而一些存在意思理解分歧的句子,杨氏标点方式正好与此相矛盾。所以我认为杨氏对《论语》1.12章“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标点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标点方法应该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二词语意义与句子意义的相互影响1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在本章的翻译中,杨先生把“蛮貊之邦”和“州里”分别译国“别的部族国家”和“本乡本土”,整句个的大意是:言语忠诚老实,不但在本乡本土,就算到了别的部族国家也能行得通。我认为“蛮貊之邦”和“州里”意思分别是“百姓落后的山区”和“百姓文明的都市”。本章的大意是:品德高尚、工作负责,不论是在百姓素质高的都市还是在百姓素质低的山区,都能成功地完成国家的治理任务。词语理解的错误影响了对整个句子的正确理解。因此,我们在辨别词语意义的时候,可以从句义的场面来进行逆向思考,最适合整句意义的哪个词语意义,无疑是最正确的。三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对《论语》理解的影响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按杨先生的理解,三个句子为并列关系,“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意思是“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我的理解是,三个句子应该是总分关系,“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是前两种做法的结果,这种既没有亲人怨恨,又没有君王和百姓怨恨的生活,正是孔子追求的理想境界。四孔子思想与教学目的对《论语》今译的影响杨先生对1·1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翻译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表面看这是没有问题的,准确、简明、通顺。但这个内容似乎经不得推敲:一个“君子”怎么会对不了解他的人产生怨恨之情呢?如果真有这样的人,他也太不君子了吧。根据孔门弟子求学目的看,他们学习诗书、社仪、骑射的根本目标是要走上政治舞台,求取功名。因此,“人不知而不愠”的深层意思是“得不到君王们的赏识和重用,我也不怨恨”。从这个角度看,翻译的信息补充和一定的意译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更清晰地传递原文的真实内容。古文的今译,架起了现代文明连接先贤智慧的桥梁。但是,原本可以更加宽大和顺畅的桥梁有时变得狭窄和拥堵,只有用更科学的态度去对待今译工作,我们才能从传统文化的宝库里获得更有价值的知识和精神养料。《论语》的今译也是这样。随时代的变化,社会制度、思想意识、语言习惯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研究策略也应该随之变化,鉴于些,我们的基本态度有: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古籍资料。依赖古注但不迷信古注,当儒家经典成为封建社会思想统治的工具时,学者们的立场和科学精神也会受到影响。二、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语词训释。我们除了通过字形、字音、字义的方式来探求词语和句子意义,更应该通过句子结构、意义关联和逻辑事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权衡与考量;三、从包容的态度对待今译文句。如果“准确”必须打上“晦涩”的印记的话,我宁愿选择“晓畅”而部份牺牲真实。古籍整理的目的是让人民了解和热爱古籍,如果以科学的名义把文句译得晦涩难懂,令读者望而生厌的话,是不利于古籍的学习与传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