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型传染性疾病,其早期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淋巴结肿痛、多脏器功能损害等症状,严重患者出现死亡。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目前仍不完全明确。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临床中对此类患者除了给予血小板的输血治疗,还有给予血小板生成素的注射等刺激血小板生成的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体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与血小板数量的关系,进而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收集武汉市协和医院感染科2015年4月1日至2015年10月30日住院确诊的164例,诊断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中的诊断标准。收集此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指标,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临床指标与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相关指标预测患者死亡的效能。以ELISA法测定治疗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浆TPO水平与正常健康人血浆TPO水平,分析两者之间差异性,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减少与血浆TPO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64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中,死亡共计28例,死亡率约20.6%;死亡患者平均年龄(64.46±9.07)岁,相比于康复患者平均年龄(56.97±10.22)岁明显升高(t=-3.609,P<0.001);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发热、乏力、纳差等症状,部分患者伴多脏器功能损害;实验室结果提示所有患者均出现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清钙下降,AST、ALT、LDH、CK、APTT、D-二聚体水平升高,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定量结果(取对数值)提示死亡组患者(5.83±0.98)高于康复组患者(3.96±1.08),结果有统计学差异(t=-8.49,P<0.001);未经治疗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浆TPO水平(462.5782±281.2090)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患者(40.0954±4.6993)pg/ml,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t=6.718,P<0.001)。结论:研究发现年龄、血浆病毒核酸载量、血小板计数、AST、ALT、CK、LDH、APTT、D-二聚体、血清钙水平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浆TPO呈高水平,提示临床中给予外源性TPO注射促进血小板水平的恢复没有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