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和血浆TPO水平的初步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he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型传染性疾病,其早期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淋巴结肿痛、多脏器功能损害等症状,严重患者出现死亡。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目前仍不完全明确。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临床中对此类患者除了给予血小板的输血治疗,还有给予血小板生成素的注射等刺激血小板生成的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体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与血小板数量的关系,进而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收集武汉市协和医院感染科2015年4月1日至2015年10月30日住院确诊的164例,诊断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中的诊断标准。收集此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指标,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临床指标与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相关指标预测患者死亡的效能。以ELISA法测定治疗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浆TPO水平与正常健康人血浆TPO水平,分析两者之间差异性,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减少与血浆TPO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64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中,死亡共计28例,死亡率约20.6%;死亡患者平均年龄(64.46±9.07)岁,相比于康复患者平均年龄(56.97±10.22)岁明显升高(t=-3.609,P<0.001);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发热、乏力、纳差等症状,部分患者伴多脏器功能损害;实验室结果提示所有患者均出现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清钙下降,AST、ALT、LDH、CK、APTT、D-二聚体水平升高,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定量结果(取对数值)提示死亡组患者(5.83±0.98)高于康复组患者(3.96±1.08),结果有统计学差异(t=-8.49,P<0.001);未经治疗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浆TPO水平(462.5782±281.2090)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患者(40.0954±4.6993)pg/ml,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t=6.718,P<0.001)。结论:研究发现年龄、血浆病毒核酸载量、血小板计数、AST、ALT、CK、LDH、APTT、D-二聚体、血清钙水平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浆TPO呈高水平,提示临床中给予外源性TPO注射促进血小板水平的恢复没有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正>我国第一个指导护听器选择的国家标准——GB/T23466—2009《护听器的选择指南》,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起草制定,2009年4月1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
研究了一种基于蜂群与A~*混合算法的三维多机航迹规划方法。理论和仿真研究表明该混合算法较单独的A~*算法更易躲避威胁,整体路径更优;其次,基于该混合算法探讨了多无人机三
由于企业碳减排策略在被动和主动阶段不同,且一些企业已启动主动减排阶段的产品再生策略,本文针对主动碳减排阶段,构建政府补贴下企业主动碳减排阶段成本收益模型和行业成本
目的:探讨分析地震后发生创伤出血性休克不同阶段的临床特点和救治措施。方法:回顾“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阿坝州人民医院医疗救援队收治672例地震伤病例中,有27例创伤出血性休
巨噬细胞(Macrophages,Mφ)是造血系统中最具可塑性的细胞,存在于所有的组织中,在细胞正常发育、体内平衡、组织修复和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中扮演了许多不同的角色。结核(Tube
背景目的分析重庆市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男男性行为感染HIV者空间聚集性特点,并通过访谈方式进行男男性行为者(MSM)相关行为调查,为重庆市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劳务派遣相对于一般劳动关系而言是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作为一种灵活用工方式,本应该是对传统用工方式的补充,但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劳务派遣迅速发展但被滥用。尽管《中华人民
时间有客观、主观双重含义。人们既生活在根据自然现象划分的客观时间中,也生活在受自己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影响的主观时间中。本文探讨的就是阿拉伯人的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
目的:检测健康人群和骨关节结核患者外周血全血细胞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在mRNA水平上的相对表达量;同时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科学技术为了适应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突破发展。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和进步,计算机技术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