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程,总是伴随着产业的持续升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活动以及经济学的产生源于资源的稀缺有限,而产业升级的目的,正是为了适应本地稀缺生产要素的结构,从而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显示出巨大的潜能与优势,浙江也顺势在全国经济增长中屡创奇迹。这一阶段,包括农村承包责任制全面铺展,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乡镇集体企业蓬勃兴起等一系列产业政策调整,均有效地刺激了省域经济的增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中国制造业带来重创,浙江也未能幸免。随之而来的后全球化时代,宣告依赖外资、外贸的传统产业模式已难以为继,人口红利耗尽,而原有的国际分工格局却尚未打破。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禀赋逐步消失,资本和技术成为新的增长动力。在此条件下,浙江产业升级,再一次面临国内现实与国际环境的双重挑战。本文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总体分析,浙江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远远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然而,资本的投入程度却一直高于技术要素的投入。另外,劳动力投入产出特征不明显,但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远远高于资本产出弹性系数,由此推测仍保持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特征。从回归结果来看,技术进步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从1992国际经济危机后开始下降。其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初期引进的先进技术与设备,经过一段时期的适应和发展后,对经济发挥的强势贡献力已渐趋消失,即使如此,它们在带动经济增长方面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就需要从技术层面上提升产业结构层次,通过完善与创新技术吸收模式,以技术进步为核心推进产业升级,充分发挥各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与贡献力度。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和写作思路,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和难点。第二章对基础理论和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整理与总结,从源头上和结构上理清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思维脉络。第三章从发展阶段、政策导向、发展特点三方面,多视角审视浙江产业的现状,指出现实环境下浙江产业面临的严峻挑战。第四章从要素投入的角度出发,实证分析浙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通过浙江省近32年面板数据所得的各项指标,突出展示TFP增长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变化,验证技术进步对浙江省产业升级的必要性。第五章提出全新的以技术进步为依托的产业升级新模式,即产业结构高级化,加工程度高度化,价值链高端化和组织管理高效化,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与运行机制。第六章对全文作出总结,并就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