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对比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和回肠通道术两种尿流改道方式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方式的合理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和回肠通道术两种尿流改道方式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方式的合理选择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5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并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尿流改道的患者,根据尿流改道方式分为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组(A组,24例),回肠通道术组(B组,28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围手术期情况、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90天)和术后晚期并发症发生率(≥90天)。随访患者术后生活资料及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排尿功能情况,生活质量评估采用SF-36问卷。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314.17±39.83 vs 281.96±35.94 min,P<0.05)和住院时间(11.08±1.67 vs 9.43±2.20 day,P<0.05)长于B组。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后生理机能(78.13±12.49vs 70.89±8.72,P<0.05),社会功能(76.04±10.37 vs 67.41±12.88,P<0.05)高于B组。A组患者膀胱储存容量、残余尿量12月达到稳定,分别为(481±64 ml)和(32.69±2.75ml)。而平均尿流率于6月时即趋于稳定(14.63±2.15ml/s)。日间和夜间尿控率12月分别为87.5%和68.75%,24月达到最高,分别为93.75%和81.25%。结论:与回肠通道术相比,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并不增加术后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疗效可靠的尿流改道方式。此外,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可以达到很好的自主排尿,是一种可获得较高生活质量的尿流改道方式。若患者各方面条件允许,尿流改道方式可首选回肠原位新膀胱术。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由于Android平台的开放性和易用性,基于Android的智能手机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开发者转向了Android应用的开发。一些企业、团体或者个人为了推广
目的: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球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肺癌以发现晚,生存期短为特征。虽然积极的手术治疗及靶向药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及5年生存率,但是
目的:评价半导体激光技术(Di LEP)在高风险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半导体激光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项研究对139例分别行Di LEP(75例)
猪δ冠状病毒(PDCoV)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冠状病毒,临床上主要感染仔猪,引起仔猪严重的肠炎并伴有水样腹泻和呕吐等症状,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
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 type 1,HTLV-1)是成人T细胞白血病(Adult T-cell leukemia,ATL)的致病病原。HTLV-1病毒除了编码病毒结构基因gag、pol
多孔碳球(PCNs)由于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在过去的十年中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然而,目前较为复杂的合成过程限制了其在各方面的的应用,多孔碳纳米球的简单可控
背景: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重症医学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40%的脓毒症患者合并有心肌损伤及心功能障碍,其死亡率高达70%。最近的研究表明,脓毒症心
目的:系统评价比较胰腺癌患者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与开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术后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Pubmed、Embase及Cochrane数
目的:伊马替尼(imatinib)在复发和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继发性耐药问题逐渐成为临床的一大难点,如何解决imatinib的耐药问题已经成为近年研究的
脓毒症是严重创伤、烧伤、重度感染、重大手术等临床急危重症患者常见的致命性并发症。细胞内谷胱甘肽(L-γ-glutamyl-L-cysteinylglycine,Glutathione,GSH)在维持氧化还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