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氧化锌纳米结构的界面调控及其换能效应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5400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生产中,新型能源的监测与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能量的有效转换是关键。电子信息、光通信、动力能源、高效储能等领域对太阳能、核能等新型能源的高效获取、转换和存储的需求与日俱增。近年来,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成为新型能源换能研究领域的焦点,其在介观物理和纳米器件中具有独特的应用。其中,直接带隙宽禁带半导体氧化锌(Zinc Oxide,ZnO)纳米线/纳米棒因其稳定的理化特性、独特的表面性质、高水平的击穿电场和电子饱和速度以及经济性优势,成为光-电转换、核-电转换等能量转换研究中的高效换能材料之一。然而,现有的基于一维ZnO纳米结构的光-电转换器件,无论是光电导型还是光伏型光电探测器都存在能量转换效率较低、器件制备过程繁杂、量产化可能性低等不足。单一的一维ZnO纳米结构通常有其自身的缺点,如缺乏内建电场来分离电子空穴对、与平面电极接触时的高界面电阻等。针对上述问题,本工作开展了基于贝塔(β)辐射伏特效应和光伏效应的研究,为解决微器件和微系统领域的能源问题和传感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如下:(1)提出基于一维ZnO纳米结构贝塔伏特电池的数学物理模型和蒙特卡罗模型。基于贝塔伏特效应计算ZnO贝塔伏特电池的理论能量转换效率;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建立ZnO一维阵列结构的β能量沉积模型,提出结构中ZnO纳米棒的最优物理尺寸。(2)研制具有高效电荷传输机制的贝塔伏特电池,并实现β辐射-电及光-电转换的双工换能特性。以放射性同位素63Ni作为β放射源,利用金属性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层对ZnO纳米棒阵列(ZNRAs)进行界面优化并作为柔性载流子传输层;研究了 SWCNTs/ZNRAs复合结构中SWCNT的最优复合量,得到电池的输出功率密度为7.78 nA/cm2,能量转换效率为3.58%。另外,以导电玻璃一侧为进光窗口,实现了器件的紫外-可见光光伏输出性能。(3)提出一种基于“面对面”一维ZnO纳米棒阵列结构的自供能型紫外光电探测器(UVPD)。在两种基底上制备ZNRAs结构,通过惰性气体退火处理分别形成肖特基接触和欧姆接触,再通过面对面方式组装并封装成UVPD器件;与单侧ZNRAs结构相比,面对面型UVPD实现了“1+1>2”的光电响应增强性能;进一步地,调控两侧ZNRAs的物理尺寸来优化其光响应性能,单位面积光响应度2.45 mA/W,低强度紫外光照(50 μW/cm2)下的比探测率为4.17×109 Jones;长时间开-关循环测试(4250 s)的电流平衡率为93.5%。(4)提出基于低维碳材料复合的一维ZnO无序网络结构的光电导型光电探测器。通过将二维石墨烯和一维单壁碳纳米管分别与一维ZnO纳米线形成复合网络结构来进行纳米线网络的界面优化,提升器件的光响应性能。进一步地,对石墨烯/ZnO、碳纳米管/ZnO两种复合结构进行系统的光-电转换性能对比研究,包括光电导特性、光响应度、瞬态光响应、光导增益、比探测率、光响应速率、调制光响应能力、调制带宽增益以及光-电转换原理等。
其他文献
利用环境友好的太阳能驱动光催化CO2还原制燃料和化学品,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的一种可持续有效途径之一。虽然,光催化还原CO2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但是至今为止该过程的能量转换效率依然很低。设计和开发具有高转换效率的光催化CO2还原催化剂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光催化还原CO2的过程不仅面临着与光催化分解水相同的问题,如:大多数催化剂禁带宽度较宽无法满足对可见光的吸收以及光生电子空穴(e--h+
牛疱疹病毒Ⅰ型(Bovinehepersvirus Ⅰ,BoHV-1),又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属于 α-疱疹病毒亚科,可引起急性、热性、接触性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该病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发生与流行。养牛业发达国家以疫苗
各类视觉神经网络作为生物学神经网络的仿生特征建模,分别在不同的视觉应用中取得了性能突出的识别和检测效果。因此,针对视觉神经网络的组织结构、信息传输、和训练推理等方面开展算法研究和架构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深度神经网络、细胞神经网络、脉冲神经网络进行了详细的算法研究,分别在跨域物体检测、图像滤波处理、视错觉分析、与目标定位等具体应用中对相关算法进行了充分的理论推导和实验论证。此外,针对视
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视觉大数据高通量计算以及海量多媒体内容监控与过滤等实际应用的日益迫切,传统的视觉大数据分析系统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正面临严重的挑战。其中,紧致化视觉表征与计算是视觉大数据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本论文将面向大规模视觉搜索与高通量多媒体计算等应用的紧迫需求,展开了关于紧凑性特征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尤其是
很多物理问题都涉及到双曲守恒律方程,如流体动力学、气体动力学、浅水流和燃烧等,但是大部分的偏微分方程是无法得到理论上的解析解,只能通过一些数值方法求解得到其近似解。特别地,对于非线性双曲守恒律,无论初始条件是否光滑,当经过一段时间演化后,其解都可能产生间断,如激波、接触间断等,双曲守恒律方程的这一特性对于数值方法的构造和数值模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双曲守恒律方程的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值解法,并且
随着点云获取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点云相关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且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点云配准与融合技术是三维计算机视觉的基础研究方向,广泛应用于三维重建、遥感分析、导航与制图以及虚拟与增强现实等领域。实际中三维点云具有噪声、离群点干扰、不同程度的遮挡以及密度不均匀等问题,给三维点云融合重建带来很大的挑战。尽管三维点云配准与融合重建中取得了许多有进展性的工作,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解
长余辉发光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发光特性在安全指示,信息存储,光学防伪和生物成像等应用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可见光长余辉材料发展较为成熟,并且有部分已经成功商业化。近年来,近红外光长余辉成像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组织穿透性和低辐射探伤的特点掀起了近红外长余辉材料在生物成像领域的研究浪潮。本论文首先系统地阐述了长余辉发光的特点,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种类及其在相关领域的潜在应用,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趋势。针对近红
爱尔兰物理学家、数学家William Rowan Hamilton于1843年最先提出了四元数的概念。虽然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近年来有关四元数矩阵特征值和奇异值问题的研究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一方面,四元数及四元数矩阵特征值问题在量子力学、彩色人脸识别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背景。另一方面,四元数矩阵奇异值分解在彩色图像压缩、图像补全、图像去噪、信号处理、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以及脑电图学等方
二氧化碳(carbondioxide,CO2)是大气中最为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地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海洋是CO2的重要储库,自工业革命以来吸收了大量人为CO2,对大气CO2含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对大洋CO2的源汇格局问题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边缘海是陆地、海洋与大气间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区域,其界面上的碳交换是海洋乃至全球碳循环中最为复杂而又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是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的热点
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表面增强拉曼和荧光光谱作为等离激元增强光谱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分子的拉曼和荧光光谱可以提供其丰富的“指纹”和激发电子信息,它为深入理解化学反应中的内在反应机制及过程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因此,等离激元增强光谱(PES)的研究对发展超灵敏的表界面分析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获得最优的增强效果并对耦合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及复杂机制进行深入了解,人们需要构建定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