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是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因此AS的防治始终是心脑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之一。AS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故而单一作用机制的药物无法全面抑制AS的发展。而中医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着眼于宏观、综合治疗,理论上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靶点有效地防治AS。近年来,有学者认为AS属于中医“脉浊”病的范畴,血浊阻滞脉络为其病机特点,而中医的化浊通脉法正是针对这一证候所设立,在临床中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化浊通脉方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徐凤芹教授的经验方,是以化浊通脉治法为纲创立的治疗AS及高脂血症的成方。本实验从防治的角度出发,旨在通过动物实验从炎症及血脂两方面探明化浊通脉方的抗AS作用机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化浊通脉复方对高脂饮食致AS模型兔的血脂、炎症因子及AS斑块的影响。方法:将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及化浊通脉方组。采用单纯高脂喂养法复制兔AS模型。给药、造模同时进行,连续15周。给药前及给药14周后耳缘静脉取血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I (ApoAI)、载脂蛋白B(ApoB)、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 (TNF-a)。15周后取胸主动脉进行HE、油红O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1)血脂检测:给药14周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C、TG、HDL、 LDL、ApoAI、ApoB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他汀组TC、TG、 LDL、ApoB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06, P=0.000,P=0.004, P<0.05)。与模型组相比,复方组TC、TG、LDL、ApoB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06, P=0.037, P=0.000, P=0.002, P<0.05),且效果与辛伐他汀相当(P>0.05)。(2)炎症因子检测:与模型组相比,他汀组CRP、IL-2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23,P=0.002,P<0.05)。与模型组相比,复方组CRP、IL-2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22,P=0.020,P<0.05),且效果与辛伐他汀相当(P>0.05)。(3)兔胸主动脉切片HE染色(×100):空白对照组内皮细胞完整,内膜光滑,内皮下无脂质沉积,各层结构清晰;模型组内膜明显增厚,内皮细胞部分缺失,平滑肌层细胞紊乱,内有大量泡沫细胞堆积;他汀组内膜未见明显增厚,平滑肌细胞少量增生,排列基本规则,各层结构清晰,病理变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复方组内膜欠光滑,少量隆起,内皮细胞完整,各层结构清晰,病理变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表明AS模型制作成功,化浊通脉复方对兔动脉硬化有一定干预作用。(4)兔胸主动脉切片油红O染色(×100):空白对照组兔动脉未见明显斑块,内皮下无脂滴沉积;模型组可见明显斑块,内皮下大量脂滴沉积,他汀组及复方组未见明显斑块,内皮下极少量脂滴沉积。结论:(1)化浊通脉复方能够抑制AS兔主动脉斑块形成,减少内皮下脂质沉积,其作用效果与辛伐他汀相当。(2)化浊通脉方具有显著降低TC、TG、LDL、ApoB的作用,且不逊于辛伐他汀,提示调节脂质代谢可能是化浊通脉方抗AS途径之一。(3)化浊通脉方具有显著降低CRP、IL-2的作用,且不逊于辛伐他汀,推断抗炎可能是其抗AS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