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首次诱导缓解治疗后骨髓残存原始细胞与长生存的关系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ongc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原发初治急性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末(T1:化疗第5-7天)的骨髓残留白血病细胞比例对早期疗效评估,及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的价值。  方法:我院自2005年9月-2010年10月住院的初治白血病病例72例,给予标准诱导化疗方案,对诱导缓解治疗期间T1时点细胞形态学分析残留白血病细胞比例与患者完全缓解(CR)率、无病生存(DFS)及总体生存(OS)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①72例患者CR62例,CR率为86.1%,中位DFS为31个月,3年DFS率和OS率为45.9%及55.9%。1疗程CR患者55例,CR率为76.4%(占CR患者的89%),无诱导缓解期死亡。②以T1时点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10%对患者分组:组1(白血病细胞<10%)的患者1疗程CR率为92.8%,3年OS率和DFS率分别为77.9%、71.2%;组2(白血病细胞比例≥10%)的患者1疗程CR率为53.3%,3年OS率和DFS率均为0。组1的CR率、DFS率、0S率均显著高于组2。  结论:⑴在诱导缓解化疗期间通过定时骨髓像分析,评估AL的早期疗效方法简便易行,有助于个体化判断患者预后。据此个体化调整可避免过度治疗及治疗不足,从而提高患者的整体疗效和长期生存。⑵根据诱导缓解化疗期间不同时点残留的幼稚细胞比例,可对初治白血病患者进行精确的预后分组,对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有独立的预后价值。
其他文献
天黑,灯亮,周围静悄悄的,听得见时钟“嘀嗒”“嘀嗒”的脚步声,文筱坐在写字台旁,打开日记本,写道:    4月21日 星期日 阴天 有小雨    今天,是我的生日,可爸爸妈妈又吵架了,不是开玩笑,是真的吵架了……  写完,已是深夜11点,文筱抬头望了望窗外,黑糊糊的,隐隐约约能看得见大树和房屋的轮廓,只有自己的小台灯洒出一片白光、文筱想:大概,它们,都拥着甜蜜的梦睡着了吧!想到这儿,文筱笑了,有一
期刊
目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stemcells,HSCs)的克隆性髓细胞造血异常。临床上以外周血中持续一个或几个系列的造
目的:探讨心脏特异性同源盒转录因子(Homobox transcription factor,NKX2.5)基因rs3729753、rs2277923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 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
目的:   本实验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RXⅢ蛋白在人卵巢癌敏感细胞系及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系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分析仪测定顺铂作用下两种卵巢癌细
目的   Nodal蛋白是转化生长因子TGF-β超家族成员之一,Nodal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主要影响中内胚层诱导和胚胎左右不对称发育。最近研究发现其在前列腺癌、子宫内膜
目的:   支原体是一群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原核生物,种类繁多,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是其中一个种属,因生长需要尿素而得名。它主要通过产氨作用对寄生的
前言:   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WatershedInfarction,CWSI),是指发生在大脑内相邻的、较大动脉供血区域之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又称边缘带梗死、交界区梗死、低血流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