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和小麦秆锈菌互作的组织学、细胞学及互作产物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整叶透明染色、电镜及PAGE电泳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小麦秆锈病寄主病原互作的组织学、细胞学及互作产物,结果如下: 1.小麦/小麦秆锈菌不同互作类型的组织学差异在侵染后期(接种后96小时)才表现出来。包括:非亲和互作中菌丝和吸器的生长受抑,菌落面积小,小麦细胞普遍有坏死现象,有过敏性坏死反应的发生;亲和互作中菌丝吸器生长正常,菌落面积大,初期小麦细胞无坏死,侵染后期个别细胞有死亡的现象。结果暗示了小麦/小麦秆锈菌的互作识别可能发生在吸器母细胞或吸器形成之后。 2.对小麦/小麦秆锈菌不同互作类型的超微结构观察表明:非亲和互作中,小麦秆锈菌胞间菌丝和吸器发育明显受抑,结构形态异常,同菌丝接触的小麦细胞部位染色加深;吸器发育受抑有两种类型,既早期受抑和后期受抑。非亲和互作下的小麦细胞产生出与侵染相关的抵御结构和物质,部分寄主细胞发生了过敏性坏死反应。亲和互作中,小麦秆锈菌胞间菌丝的形态和结构正常,锈菌吸器同小麦的细胞膜接触。亲和互作下的小麦细胞在侵染后期发生了一些与侵染相关的变化,对锈菌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3.对小麦/小麦秆锈菌的互作产物的研究表明:细胞间隙液(Intercellularwashing fluids,IWF)一般为黄色,酸性:从非亲和来源的IWF能明显诱导小麦叶片细胞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而亲和来源的IWF对叶片影响小,健叶来源的IWF及水则无诱导作用;IWF对锈菌夏孢子萌发无影响;接种后第五天的IWF才对小麦叶片有诱导活性;IWF的最低稀释倍数为100倍;非亲和来源的IWF能抑制小麦秆锈菌在叶片里的生长;IWF具有小种专化性。 4.对IWF的生物化学性质的研究表明:它的激发成分是一种糖蛋白,蛋白的完整性并不是激发活性所必需的;非亲和来源的IWF中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都比亲和来源和健叶来源的IWF的含量高,其中接种7天前的叶片的IWF中比健叶多出两条蛋白谱带;非亲和来源的IWF中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都比亲和和健叶的高,但IWF中无纤维素酶的活性,而果胶酶则以亲和的IWF为最高;对IWF的光谱扫描表明:非亲和和亲和的吸光值要比健叶的高,以亲和的IWF为最高;IWF的提取没有损伤小麦细胞, 摘要提取前后细胞膜渗透势也无变化,暗示IWF的激发活性成分来源于小麦秆锈菌。 5.IWF的注射可使小麦叶片几种防御酶活性得到提高,包括PAL、POD、PPO、SOD、CAT和p一1,3葡聚糖酶,可溶性蛋白的量也增多,但各种酶的诱导及持续时间不一样。非亲和来源IWF的诱导作用最为明显,而亲和及健叶来源的IWF诱导作用较弱,水则几乎无诱导作用。但IWF的注射并没有诱导出新蛋白的产生,只不过通过增强同工酶的活性来提高酶活。IWF对小麦叶片防御酶活性的诱导符合基因对基因模式。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生命表的制作和分析、对受害寄主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和与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Boisduval)种间竞争研究来全面分析二斑
NPR1(nonexpressor of pathogenesis-related genes1)基因可参与植物的广谱抗性,在植物系统抗性中起着关键作用。14-3-3蛋白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调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