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1RM)最大肌肉力量推算方程的研究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asunsk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最大肌肉力量是其他力量素质的基础,对其他力量素质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RM(One Repetition Maximum)即肌肉在一定范围内一次收缩所能克服的最大重量,是评价个人最大肌肉力量的常用指标,用于运动员和普通大众制订力量训练负荷的参考标准和国民体质健康监测中力量素质的评价。传统1RM测试采用递增负荷法,测试结果准确,但步骤繁琐、费时,应用于无训练经验的人群尤其容易造成损伤,因此,大规模、高频率的进行传统1RM力量测试不易实施。为弥补1RM测试的不足,采用简便的方法推算个人的1RM力量引起国外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建立了相应的推算方程,增加了1RM的适用范围。目前,我国关于1RM推算方程的研究还很缺乏,直接引用国外方程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本研究在参照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我国青年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仰卧推举、负重蹲起和负重屈肘三个动作的1RM实测值作为因变量,分别以次最大负荷及相应完成的次数、一般形态指标(身高、体重、围度等)和简易静力性力量指标(左右握力、背力、腿力)作为自变量建立1RM推算方程,为简便、准确的评价我国人群的1RM力量提供重要的方法依据。研究方法:招募18-27岁健康青年受试者240名(男性n=124,女性n=116),每位受试者分别需进行一般形态指标、简易静力性力量指标(包括握力,腿力及背力)和仰卧推举、负重蹲起及负重屈肘三个动作的1RM、4-10RM力量测试。正式力量测试前,受试者进行2周(2-3次/周)的适应性动作练习,熟悉测试流程、规范测试动作;1RM力量测试2周后,随机抽取32名受试者进行1RM重复测试;另招募38名同年龄段受试者和45名中年受试者对新建方程进行回代测试。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以1RM实测值为因变量,分别以次最大负荷(4-10RM)及相应完成重复次数、一般形态指标和简易静力性力量指标作为自变量,采用线性逐步回归建立相应的推算方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受试者一般形态指标、简易静力性力量指标与各项测试动作1RM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1RM测试的重复性检验采用组内相关(ICC)分析法;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七个国外推算方程及本研究新建推算方程得到1RM推算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水平为P<0.05。研究结果:1.1RM测试的重复性检验结果显示,仰卧推举、负重蹲起及负重屈肘三个测试动作的两次1RM测试结果之间的ICC系数均较高,男性和女性依次分别为:0.932、0.986、0.928和0.961、0.988、0.962。2.将国外推算方程直接应用于我国青年人群得到1RM推算值和实测值比较显示,在现有的七个推算方程中,男性除Brzyck、Lombardi推算方程外,女性除Epley、Wathan推算方程外,其余推算方程的1RM推算值和实测值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由次最大负荷及相应完成重复次数做自变量建立1RM推算方程如下:男性:1RM仰卧推举=rep wt/(0.983-0.021*reps) R~2=0.962;1RM负重蹲起=rep wt/(0.977-0.019*reps) R~2=0.987;1RM负重屈肘=rep wt/(0.976-0.022*reps) R~2=0.989;女性:1RM仰卧推举=rep wt/(0.964-0.021*reps) R~2=0.964;1RM=rep wt/(0.964-0.018*reps) R~2负重蹲起=0.983;1RM负重屈肘=rep wt/(0.977-0.023*reps) R~2=0.969。青年受试者回代检验结果表明,男女受试者全部新建方程得到1RM推算值和实测值之间均呈高度相关(r分别为0.982、0.999、0.988,0.990、0.993、0.910),且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年受试者回代结果显示,男女受试者全部新建方程得到1RM推算值和实测值之间均呈高度相关(r分别为0.953、0.971、0.933,0.983、0.987、0.918),除女性仰卧推举动作外,其他动作新建方程得到1RM推算值和实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4.由一般形态指标作为自变量建立1RM推算方程如下:男性:1RM仰卧推举=6.345*上臂紧张围-3.740*上臂放松围-26.742R~2=0.562;1RM负重蹲起=3.164*体重-3.321*臀围-2.236*大腿围+280.305R~2=0.389;1RM负重屈肘=1.299*上臂紧张围-0.524*小腿围+12.543R~2=0.407;女性:1RM仰卧推举=5.532*上臂紧张围-4.462*上臂放松围+1.197R~2=0.166;1RM负重蹲起=1.774*大腿围+9.022*(上臂紧张围-上臂放松围)-47.186R~2=0.196;1RM负重屈肘=0.576*小腿围+2.339*(上臂紧张围-上臂放松围)-3.401R~2=0.267。回代检验结果显示,男性受试者三个测试动作新建方程得到1RM推算值和实测值之间均呈中度相关(r=0.690、0.596、0.422),且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受试者仰卧推举和负重屈肘动作新建方程得到1RM推算值和实测值之间呈中度相关(r=0.417、0.547),且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负重蹲起动作建立方程得到1RM推算值和实测值之间相关系数较低(r=0.16),且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5.由简易静力性力量指标作为自变量建立1RM推算方程如下:男性:1RM仰卧推举=0.990*左手握力+11.292R~2=0.421;1RM负重蹲起=0.050*背力+0.890*左手握力+1.322R~2=0.452;1RM负重屈肘=0.211*左手握力+0.006*腿力+11.339R~2=0.429;女性:1RM仰卧推举=1.029*右手握力+8.004R~2=0.431;1RM负重蹲起=0.032*背力+0.875*右手握力+13.625R~2=0.353;1RM负重屈肘=0.352*左手握力+10.598R~2=0.282。回代检验结果显示,男性受试者的三个测试动作所建立方程得到1RM推算值和实测值之间均呈中度相关(r=0.550、0.584、0.629),除仰卧推举动作外,其余动作建立方程得到1RM推算值和实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受试者仰卧推举和负重屈肘动作所建立推算方程得到1RM推算值和实测值之间均呈中度相关(r=0.672、0.632),且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负重蹲起动作新建方程得到1RM推算值和实测值之间呈低度相关(r=0.449),且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国外现有1RM推算方程直接应用于我国人群时,多数方程的准确性降低。2.由次最大负荷及相应重复次数作自变量建立1RM推算方程拟合度高,经青年受试者回代验证其应用可靠,能够简便、准确的推算青年人群的1RM力量。中年受试者的回代结果提示,新建推算方程的适用范围可以适当扩大至中年人群的1RM力量评价(女性仰卧推举动作除外)。3.由一般形态指标作为自变量新建1RM推算方程的拟合度相对偏低,尤其是女性方程的拟合度不高。经回代验证,男性方程的可靠性较好,女性方程的适用性较差。4.由简易静力性力量指标作为自变量新建1RM推算方程的拟合度一般,经回代验证其可靠性较好,建议除男性仰卧推举和女性负重蹲起动作的方程外,其余方程可在实践中试用。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对骨科术后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的效果,探讨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1—12月该院骨科手术治疗患者90例(对照组),2017年1—12月骨科手术治疗患者96例(观察组),对照组出院
<正> 我院从1956年3月至1960年12月底,运用气功疗法治疗神經衰弱120例,茲将临床观察結果报告如下。一、临床分析: 本组男97例,女23例。年龄20~30岁34名(28.33%),31~40岁55名(45.
目的了解居家城市社区不同年龄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现状,探讨增龄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主要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1 581名唐山市社区老年人进
头孢吡肟作为第四代头孢菌素在临床上使用,本文主要以作用机制、抗菌谱、药代动力学、临床疗效作介绍。
制度是规程、标准和界限。法治政府建设要求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完善行政机关制度建设,促进行政权力运行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推进行
期刊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行为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对教师组织有效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经由问卷调查,从复习提问
目的:观察参蛭通脉软胶囊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90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将符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90例患者随机分成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肌梗死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临床医师辨证治疗心肌梗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同时对心肌梗死的中医证候谱作初步总结。方法:首先通过中国知网医学类数据
牡丹(Peaonia suffruticosa Andr)芍药科芍药属落叶亚灌木,在我国已有两千年栽培历史,是我国传统名花和候选国花,广泛用于园艺观赏。目前,牡丹鲜切花是国内外市场的高档花材,每年都
职业认知教育应该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秘书岗位要求秘书人员具备"有形"的硬技能和更多"无形"的软技能,其中职业意识是软技能的灵魂所在。在高职秘书专业教育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