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sferlinopathy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c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综合临床、病理、基因精准诊断Dysferlinopathy以提高认识、减少误诊。  方法:收集2014.1~2017.1河北医大二院神经肌肉病实验室病理诊断为dysferlinopathy者共28例,总结临床、病理特点并行基因检测。  结果:  1.基因检测结果及诊断  28例共检出16种基因的82处突变,新发32处。确诊dysferlinopathy 13例,LGMD2A型2例;综合临床及病理确诊Dysferlinopathy 1例,LGMD2A型1例,BMD1例。仍未能明确者10例。  2.综合确诊的Dysferlinopathy的临床、病理及基因突变总结  14例均隐匿起病,病程1~30年不等,8~40岁发病,平均25.23±8.358岁,家族史阳性2例。首发症状LGMD2B型7例,“四肢近端肌无力”1例,“无症状性高CK血症”3例,“运动不耐受”2例,MM型1例,近-远端型1例。血CK值2124U/L~12000U/L,平均5874.19±2749.27U/L。肌电图9例肌源性损害,1例神经源性,1例大致正常。肌肉病理13例呈肌营养不良改变,1例正常。DYSF基因突变26处,新发10处。5个家系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 Dysferlinopathy诊断与治疗  8例误诊为“炎性肌病”者激素治疗效果欠佳,综合dysferlin缺失、DYSF突变确诊。  结论:  1. Dysferlinopathy在青少年或成人早期起病,最常见的LGMD2B型以蹲下起立困难、爬楼费力为主,血CK可重度升高,肌电图以肌源性损害为主,肌肉病理多呈肌营养不良样改变。  2. Dysferlinopathy临床筛选首选免疫组化,发现致病性DYSF基因突变为诊断金标准。  3. DYSF 基因新发突变多且无突变热点,基因检测可发现其他继发性dysferlin缺失的肌营养不良。  4. Dysferlinopathy误诊率较高,临床表现结合肌肉病理及基因检测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伴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的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7月—2010年12月住院的22
目的:分析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并对其病因进行探讨。   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目的:探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
一老师在解释“奇迹”一词时,列举一例:一个人从八楼跳下,竟毫发未损。他希望学生能说出“奇迹”。  可一个同学回答:“幸运!”  老师很失望,于是说:“此人爬上八楼,又跳下,还是未受伤!”  又一个同学回答:“偶然!”  老师非常气愤,只好又说:“那人再次爬上八楼,又跳下去……”  还未等老师说完,就有同学抢答道:“他习惯了。”  毕业典礼上,校长宣布全年级第一名的同学上台领奖,可是连续叫了好几声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