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年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演变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df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目标作为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首要问题,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贯彻和落实。只有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体系,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建国70年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在发展变化中引领着基础教育在曲折中不断前行。那么,建国70年,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发生了哪些变化?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和规律?为科学构建课程目标体系提供了哪些经验和教训?这都是该研究力图要分析和思考的问题。本研究以教育政策为线索,根据教育政策中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显著表征,将建国70年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演变历程划分为如下五个阶段:建国十七年的“双基”目标(1949——1965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目标(1966——1977年);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基一个性”目标(1978——2000年);新课改背景下的“三维目标”(2001——2013年);深化改革时期的“核心素养”目标(2014年至今)。纵览建国70年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演变和发展,主要从课程目标的性质、课程目标的结构和课程目标的呈现方式三个方面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的特点。课程目标的社会主义性质贯彻始终,其具体内涵与时俱进;课程目标的结构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丰富起来,强调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政策、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这些课程目标的呈现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多元,其中信息技术对这些呈现方式的变革作用显而易见。回顾和反思建国70年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演变历程,在不同的维度上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存在着“钟摆现象”,表现为课程目标在不同价值取向间的游离、偏废;其次,课程目标的结构存在着厚此薄彼的现象,表现为课程结构的“主与次”、“显与隐”;再次,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表现在教育政策、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呈现状态上;最后,课程目标的延续和借鉴尚需理性,“全盘否定”或“全盘接收”都是非理性的做法。总结、回顾、反思是为了科学前行。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构建是一项极其复杂的长期任务。通过对建国70年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演变的总结、回顾和反思,获得了以下关于完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几点思考:加强课程目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生态化转变;丰富和完善“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结构;增强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坚持科学的“古今中外法”。最后,通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的结构、课程目标的呈现方式、课程目标的延续和借鉴四个方面的分析来检验当下课程目标构建的实况。
其他文献
1前言1999年10月28日,我国灶具行业排名第一的广东华帝集团7位创业股东集体引退,担任董事、经营权全部交由职业经理人打理.华帝的集体"禅让"一时成为相关媒体的关注焦点.
提出了一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柱结构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并采用等代框架法进行了内力分析,用SUMT-Powell法编制了计算机程序求解优化设计模型,计算表明,优化收敛迅速,优化
科学的市场分析预测是了解掌握客户需求,制定货运增收战略的依据.通过对赁源的分布、货流的径路分析之后建立起的数学模型,可以预测运输需求与运输量的实际情况,为企业制定货
民间故事是世代相传下来的口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人民群众会把当时的故事融入其中并进行改编、加工,所塑造的大量的人物形象都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在这些民间故事中继母类型
当今社会,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所带有的可持续工作,高效率运算等性质,逐渐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扁平化的视觉应用对整个互联网的视觉设计
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分布式接入和微电网技术的有机结合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电网结构,光伏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组成的光储混合微电网在分布式
相变与临界现象是物理学中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如铁磁体-顺磁体间的转变,导体和超导体的转变,正常流体和超流体的转变等,都属于临界现象。本文就是在平衡相变的基础上引出了
目的:通过对68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合并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患者临床及各项生化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归纳与整理,探讨中医证型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