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煤中微量元素会随着风化、搬运、淋滤等作用进行迁移,进入到矿区周边的土壤、水体、大气降尘等介质中造成环境污染。本文以滕州煤矿区多种介质为对象,开展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取得主要认识如下: 1.研究表明:土壤表面富集Cd、Hg、P、Se,在一定深度处富集As、Mo,而Mn分布相对均匀;露天堆放的煤可造成土壤Cd、 Mo、 Se含量增高,但影响范围限于200米以内;矿山开采、运输等活动可通过大气降尘的方式影响土壤。 2.地表水环境总体较差,pH值整体略显碱性,Ni、Mn、P、Cl-出现超标现象,煤矿活动影响了地表水水质。局部地下水中Mn、总硬度、TDS、Cl-、N有超标现象,但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元素的超标与煤矿开发有联系。分析认为地表水中P超标是源于农业、渔业、生活污染;Mn含量高是源于水体淹没区的土壤释放;C1-则源于工业、生活垃圾。 3.河流下游水系沉积物元素含量较高,靠近微山湖则含量更高。As、Cr、Cu、Ni、F元素异常与煤矿开采和堆积有关,而Mn、I来源于土壤。富集系数法研究表明,不同元素的富集能力不同,其大小顺序为Se>Mo>As>Ni>Hg>N>Mn>Cu>Cr>Cd>I>Zn>F>P。 4.对大气降尘微量元素研究得出,所测微量元素累计贡献率为92.896%。Zn、Pb异常高值主要源于交通运输,As、Se、Cd则源于燃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