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异质型乳酸菌对玉米青贮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19次 | 上传用户:kkyili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旨在研究同/异质型乳酸菌添加剂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以及有氧稳定阶段中的营养品质、发酵特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发酵结束时的全株青贮玉米对反刍动物瘤胃降解率的影响,为青贮乳酸菌的应用开拓新的途径。采用新饲玉10号作为青贮玉米材料,试验设计为4个处理,1)不加任何菌剂的空白对照(K处理);2)同质型乳酸菌(T处理):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复合添加,添加量为1:1,1×105 cfu/g;3)异质型乳酸菌(Y处理):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添加量为4×105 cfu/g;4)同质型+异质型乳酸菌(T+Y处理),复合添加T和Y处理的添加菌种及剂量。在青贮装袋完成后第2、4、6、8、10、15、25、35、45和60天取样,同时测定开窖(60 d)后第2、4、6、8和10天全株青贮玉米的主要营养品质、发酵特性、微生物数量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以及60 d后所得的青贮饲料对反刍动物进行瘤胃降解率的试验,试验处理同上,分别在12、24、36、48和72 h测定其瘤胃降解率的指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发酵阶段不同乳酸菌菌剂处理对于全株青贮玉米发酵品质、发酵特性和微生物的变化有显著影响(P<0.05)。添加乳酸菌菌剂处理组的干物质(DM)、淀粉(Sta)、粗蛋白(CP)和粗灰分(Ash)均高于对照处理(K),而添加乳酸菌菌剂的处理组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粗纤维(CF)、半纤维素(HE)和粗脂肪(EE)均低于K处理,且同质型和异质型乳酸菌协同处理中NDF、ADF、CF和HE显著低于其余各处理(P<0.05),而WSC中添加乳酸菌菌剂的处理组显著低于K处理(P<0.05)。pH、氨态氮(NH3-N)和NH3-N/总氮(TN)中,同质型和异质型乳酸菌协同处理较高,同质型和异质型乳酸菌协同处理乳酸(LA)较高,布氏乳杆菌处理乙酸(AA)较高。添加乳酸菌菌剂处理的乳酸菌(LAB)较高,同质型乳酸菌或布氏乳杆菌处理好氧细菌(AB)较低,同质型和异质型乳酸菌协同处理霉菌高。2.有氧稳定阶段布氏乳杆菌以及同质型和异质型乳酸菌处理的全株青贮玉米有氧稳定时间均为190 h,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组(P<0.05)。随着开窖时间的延长,不同乳酸菌菌剂处理的全株青贮玉米的DM、Sta、CP、NDF、ADF、CF、EE、Ash和LA的含量有显著变化(P<0.01),各处理组上述指标整体呈减少趋势。p H、NH3-N含量和NH3-N/TN总体呈升高趋势,同质型和异质型乳酸菌处理显著高于其余处理(P<0.05),对乙酸的变化则没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乳酸菌菌剂处理的全株青贮玉米和开窖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微生物的数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3.瘤胃降解时不同乳酸菌菌剂处理的全株青贮玉米随着瘤胃降解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的DM降解率、ADF降解率和NDF降解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综合评价:将各处理25个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分析了发酵60 d的青贮品质、发酵特性、微生物数量、有氧稳定性以及反刍动物瘤胃降解过程中48 h的一些营养指标。对25项指标的隶属函数值进行综合价值的排序,平均值越大综合价值越高,各处理综合价值排序为(表4-2):Y处理(0.630)>T+Y处理(0.549)>CK处理(0.489)>T处理(0.437)。其中Y处理为异质型乳酸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添加量为4×105cfu/g;T+Y处理为同质型+异质型乳酸菌(T+Y处理):复合添加T和Y处理的添加菌种及剂量;T处理为同质型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复合添加,添加量为1:1,1×105 cfu/g。综上所述,Y处理为最佳乳酸菌添加处理。
其他文献
本试验以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境内砧子山以东的羊草草原为研究对象,根据植物群落特征对不同退化梯度进行了定量划分,就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所涉及到
本研究以我国已通过国家牧草与饲料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的28个苜蓿品种为材料,2001~2002年连续2年在田间穴播条件下,分别研究了3龄和4龄苜蓿品种种子产量性状的变异、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种子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的关系以及种子质量的差异。 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品种内变异远大于品种间变异。2001年28个参试品种的单株种子产量平均为3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