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美学视阈下的日本江户时期美学范畴——以“物哀”“色道”“意气”为中心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t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户时代作为日本古典美学的研究期、总结期,表现为学者、理论家们对日本传统文化成果加以系统化,并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容和美学价值。“物哀”“色道”“意气”作为日本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日本审美意识和美学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作为存在主体,世界与他者作为存在的“双翼”,是身体美学的重要内容。将“物哀”“色道”“意气”放在身体美学的视阈下,我们看到了日本之美的“身体图式”。
  “物哀”具有日本美学的本源性。在日本学者的阐释下,“物哀”表现出一种“万物有灵”①的审美倾向。在身体美学的视阈下,“物哀”是天地有情的身体物象展现以及身体与世界相互弥漫的“樱花型”宇宙观。体会着世事无常的感伤,却又深感快乐,最终迎来了对万事万物“无差别”的肯定。是名为“物之哀”实为“身之悟”。“色道”的根源可追溯到“‘好色’者最知‘物哀’”。藤本箕山创立“色道”,深化并突出了“物哀”之中的身体意蕴,为其寻求哲学上的体系化、表现形式上的艺术化和生命意义上的美学化。在身体美学的视阈下,“色道”是身体两性之美的直接外现和生命本质的强力;在“色道”之中,“烦恼即菩萨”,谎言又为什么不能是真诚呢。了悟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道之徒”,在现实生活中也如同在伊甸园散步。“意气”为“色道之本”。在九鬼周造的阐释下,“意气”表现为在身心合一前提下,轻快自在的自他关系的审美理想。总是无比珍视“一期一会”②的邂逅,却绝不执着如此。怀抱着轻快潇洒的心态,积极肯定着名为现实的“梦”。同时,“意气”以身体审美为基础与原点,涉及生活与艺术方方面面。“意气”可以说是最具有西方“身体美学”意味的日本美学范畴。
  “物哀”“色道”“意气”作为日本江户时期的重要美学范畴,与在佛教和道家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禅宗,以及武士道共同构成了日本美传承性的“内在方面”。从当今身体美学的角度来看,在“樱花型”的世界观之下,两性之美的身体与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我”作为一个身心合一的主体和特殊的他者,共同构成了日本美学的“身体图式”。日本美的“内在方面”结合其“身体图式”,共同形成了日本身体美学的整体线索。本论文以日本人所固有的东方式的感性直观和超越性为轴心视点,以西方身体美学为契机,从中思考着日本式的身体美学。这种具有东方特质的身体美学,是一种生命的“境界”,其共同价值就在于使人获得一种轻快自由的存在方式,和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传统节日休闲的仪式感却在流失,甚至只是当做假日休闲,而非节日休闲,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传统节日文化的式微。文章试图从人类学仪式理论的视角出发,以杭州传统节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古今对比和分析,提出如何从政府、学校、信息领域和民众自身四个方面做好传统节日休闲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仪式理论;传统节日;休闲发展;杭州;中秋节   一、引言   在传统
期刊
摘要:实践证明,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机衔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对近几年淄博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做法,期望可以对各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在小学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缝制小布袋”为项目主题,落实小学劳动教育。学生通过完成“确认劳动项目—规划劳动方案—设计劳动过程—开展劳动实践—产出劳动成果—评价劳动质量”项目过程,学会手工缝制的基本方法,了解设计制作手工艺品的基本步骤,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主动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在手脑并用中体认劳动的价值,收获成功的喜悦,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关键词】劳动
期刊
【摘 要】校本课程特有的开放性为融合STEAM理念提供了实践土壤,本文以校本拓展类课程“厨房里的化学”为例,从优化课程的设计、实施等方面提出实践策略。课程以化学知识为设计主干,融合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跨越学科界限进行以活动为载体的整合,将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进行积极尝试,为同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可行性借鉴。  【关键词】STEAM 校本课程 跨学科 应用实施  一、缘起:校
期刊
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的几位老先生中,成有信教授可谓个性最为鲜明的一位。  先生的个性,其实并不表現为表面上的狷狂。实际上在我的印象中,成老师一直是笑眯眯的,说话慢条斯理,温文尔雅,带一口让人备感亲切的山西口音。先生的个性主要展现在研究的理论深度及高度的人格自信上,也表现在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里。比如,他的纸质名片,看似简单,但非常“自负”(似乎成有信三个字就够了)
期刊
科学技术不仅被人类用来改造客观世界,也反过来变革人类自身。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以生物科技、电子科技、空间科技等为代表的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让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自然进化的历程成为可能,同时也让人类、动物、机器之间,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界限不再稳固。一种“自然+技术”的综合体呼之欲出。这类综合体在近三十年中国科幻小说中,表现为一系列全新的、意蕴丰富饱满的“后人类”人物形象。
  本文以中国科幻小说为选题范围,从信息科技角度出发,对近三十年作品中的“后人类”形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论文首先从现象
张丽老师抓住《儒林外史》的整本书阅读价值,以精选导读内容为经线、以阅读方法指导为纬线、以关怀为内核,真正让这节名著课对学生起到了阅读引导的作用。全课纤巧典雅,让人击节赞叹:“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特级教师马群仁的“阅读关怀”理论指出,阅读关怀是指教师在尊重学生“阅读动机”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降低强制力量,向学生施以“引导”与“关爱”,学生确认教师传递的“信息”后,最大程度地遵从自我
期刊
李碧华是香港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小说既有丰富的中国想象,又有强烈的香港特质。作为一个用汉语写作的作家,她对古典中国的想象就像对古典文学的接受一样自然。她擅长从中国的古典神话、历史故事与传统作品中攫取能引发读者兴趣的种种元素,然后以诡谲的思维、奇妙的笔墨将传统元素进行大胆的加工重造,使之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但作为一个香港作家,她对古典中国的想象也必然会带上香港的色彩,她对中国古典“故事”的“新编”,其实是一种“我城”视角下的重述,寄予着李碧华有关香港人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思考。
  近代以后,香
契丹人十世纪初在北方草原上建立了契丹国(时称辽),在建国后不久契丹人为记录自己的语言仿造汉字笔画先后创制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契丹字与汉字并行于辽朝境内,一直使用到保大五年(1125年)辽朝灭亡。大辽瓦解后,契丹文字在金代继续被沿用,直至金章宗皇帝明昌二年(1191年)“诏罢契丹字”,先后使用时间长达270余年。随着辽朝的瓦解和契丹人的消失,契丹文字逐渐成为了死文字,无人能识,无从破解。
  契丹文字的重现及其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巴林右旗辽庆陵契丹文帝后哀册的发现,并在20世纪70年代以“契
契丹为10世纪初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之一,其建立的王朝(907—1125)时称“契丹”、时称“辽”,先后与五代、北宋对峙,对中外历史、文化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据相关史料记载,契丹人创制并使用过两种文字,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其中契丹大字创制于辽神册五(920)年,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的协助下,仿照并简化汉字笔画形体创制而成的一种表意成分比较多的文字;契丹小字由皇弟耶律迭剌创制,是一种拼音文字,对其创制时间史籍无明确记载,可能略晚于大字。该两种文字在辽朝境内通行二百余年,金灭辽后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