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域石油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主要降解途径的研究

来源 :天津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xcasd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海洋石油污染不断加剧,海洋环境的治理已是迫在眉睫。在现有的治理海洋石油污染的措施中,生物修复法由于其安全、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脱颖而出,而石油降解菌就是一类在生物修复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微生物。本论文在天津海域表层水样中分离出了六株烷烃降解细菌,生理生化分析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该六株细菌均属于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分别命名为:Citrobacter sp.TUST-S1~Citrobacter sp.TUST-S6(GeneBank 登录号为 KM186143~KM186148)。为进一步了解所分离的六株菌株降解石油烃的能力,探究了各菌株的降解特性、乳化活性及疏水性。采用萃取技术结合GC-MS技术测定菌株的降解特性:用正己烷萃取各菌株降解前后培养基中的残油组分,除水过滤,于4 ℃保存。将C7~C30正构烷烃及异三十烷的标准品,配制成终浓度1OOmg/L后,等体积混合,并将异三十烷作为内标,取相同体积加入到个样品中,进行GC-MS分析。结果显示菌株的降解率相差很大,降解率最小的菌株为Citrobacter sp.TUST-S6,降解率只有39%;降解率最高的菌株为Citrobactersp.TUST-S5,降解率高达87%。在对菌株Citrobacter sp.TUS-T-S5的降解率具体分析时发现,该菌株能降解C11~C28的烷烃,对碳链长度大于C20的烷烃,降解率达到了 80%以上。将等体积的菌悬液与正十六烷涡旋混合后,静置分层,利用乳化活性及疏水性公式计算菌株的乳化活性及疏水性,结果显示降解率较大的菌株Citrobacte.sp.TUST-S5的乳化活性及疏水性也相对较大,分别为47.86%和38.30%,推测降解过程中,菌株产生的乳化作用及疏水作用可能会促进降解作用。鉴于Citrobacter sp.TUST-S5具有较高的降解率,以Citrobacter sp.TUST-S5为实验材料,测定了菌株的生长与降解之间的关系、降解关键酶基因(alkB)的表达模式及主要降解途径。在测定了一个生长周期内菌株降解率的变化情况后,发现菌株的降解作用与其菌浓度紧密相关。使用Q-PCR技术分析了降解关键酶基因(alkB)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该基因的表达量,在菌株培养8小时时最高。利用GC-MS技术检测降解过程中的产物,推测可能的降解途径,结果显示参与的降解途径主要有末端氧化途径和次末端氧化途径,反应中还通过缩合反应,直接脱氢作用,末端脱水作用等生成了部分中间产物。
其他文献
以羟丙基 -α -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 对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 3种非衍生芳香族蛋白氨基酸的毛细管电泳分离和对映体手性拆分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背景电解质的 pH值、
全球水污染愈发严重,发展更好的污水处理技术成为了一项重要研究内容。相比其它方法,使用辣根过氧化酶(HRP)催化双氧水降解有机污染物具有绿色环保的独特优势。天然辣根过氧
为系统地指导片式钽电容器生产过程控制,本文基于片式钽电容器生产线的MES建立了PCS体系,对片式钽电容器生产线过程数据进行采集和监控,分析梳理了现阶段片式钽电容器的过程
黑龙江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十分适合水稻的种植,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进行了旱田改水田工程,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旱田改水田使当地农业生产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
建立了一种将叠氮溴化丙锭(PMA)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相结合的检测方法,用于定量检测畜禽肉类中活的沙门氏菌.通过优化光反应时间、PMA浓度等PMA作用条件,建立最优PMA
细颗粒物(Particle Matter with Aerodynamic Diameter less than 2.5 μm,PM2.5)污染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面临的首要大气环境问题,它对气候、能见度和人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
PVDF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化学耐性及成膜特性,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和工业化过程,然而PVDF膜的应用面临两个主要问题,膜抗污染性能和膜可湿性差,亲水改性是PVDF膜研究的一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