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兔烟曲霉菌角膜炎动物模型,观察紫外线A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术(corneal collagen cross linking, CXL)治疗兔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FK)后角膜的病理变化,检测兔FK角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基因表达量和蛋白表达分布,探讨角膜胶原交联术对FK的治疗效果及机制,为其应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4只健康日本长耳兔,随机分为4组,A组16只右眼接种烟曲霉菌,不行任何处理,B组16只右眼接种烟曲霉菌,接种成功后当天行CXL术1次,C组12只右眼接种烟曲霉菌,接种成功后于当天及第3d各行CXL术1次,D组在所有兔中随机取4眼健康角膜作为空白对照。FK建模成功后当天及第1、4、7、14d对所有兔眼进行临床溃疡评分,并于第1、4、7、14d不同时间点A、B组处死各4只动物取其角膜组织,由于C组在第1d与B组同质,故C组在第1d不处死动物,余处理同A、B组。以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及真菌菌丝在角膜内的侵入深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MMP-2与MMP-9的分布及来源并对其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角膜组织中MMP-2与MMP-9的m-RNA含量。结果:1.所有接种兔眼均感染烟曲霉菌,接种成功当天溃疡评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XL干预组(B、C组)于第14d溃疡评分明显低于未处理组(A组)(P<0.05),B、C组间溃疡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数值较B组有所降低;所有组溃疡评分与空白对照组(D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理组织学检查:(1)HE染色示真菌性角膜炎是以真菌菌丝侵入及中性粒细胞为主浸润角膜的化脓性炎症,(2) B、C组炎症浸润深度及坏死程度较A组降低,交联后菌丝在角膜中的生长减缓,侵入深度降低。3.免疫组化示:(1)接种后真菌性角膜炎角膜组织中MMP-2、9均表达升高,主要位于上皮基底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炎症细胞处,MMP-2于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亦表达;周边角膜表达强度均高于中央角膜;(2) A组角膜MMP-2在接种成功后第1d阳性表达最高,在第4天表达稍降,第7d略增高,在第14d表达最低;A组角膜MMP-9在接种成功后阳性表达逐渐增高,第4天后各时间点表达持续较高;(3)在第1、4、7d,A、B、C三组间角膜组织中MMP-2免疫组化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14d,B、C组MMP-2表达高于A组(P<0.05),B、C组间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联后B、C组MMP-9较A组降低,在第4、14d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不显著(P>0.05)。B、C组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RT-PCR结果显示:(1) A组在接种真菌后MMP-2表达在第4d较第1d降低,之后逐渐增高; MMP-9表达逐渐增高,在第14d表达最强。(2) A组与B组的MMP-2含量于第14d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4、14d,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4、7d,B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4d时,随着溃疡的愈合,B、C组MMP-2表达量明显高于A组(P<0.05);B、C组MMP-9表达量较A组明显降低,在第4、7、14d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所有时间点MMP-9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紫外线A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术可降低真菌性角膜炎的溃疡评分和炎症坏死程度,可能减缓菌丝在活体角膜中的生长速度,降低侵入深度。2.紫外线A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术对真菌性角膜炎组织中的MMP-9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而减轻其对角膜基质胶原组织的溶解破坏,可能是其治疗感染性角膜炎的作用机制之一。3.紫外线A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术对真菌性角膜炎组织中的MMP-2早期调节不明显,甚至可能上调MMP-2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