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echo tracking,ET)技术检测不同病程高血压病患者药物干预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弹性功能的变化及意义,对临床高血压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起指导作用。方法选取临床高血压病患者124例,以病史1年为界分为长、短两个病程组,其中短病程组57例,长病程组67例,应用药物进行治疗使其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并保持稳定,同时运用ET技术检测两组患者用药前后颈动脉的IMT和弹性指标:僵硬度参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动脉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脉搏波传递速度(PWVβ),另选取健康查体者44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3个月后两组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均能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且保持平稳。治疗前长、短病程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值分别为(1.27±0.05)、(1.04±0.18)mm,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MT值分别为(1.13±0.12)、(0.85±0.16)mm,治疗前后比较,两组IM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长病程组患者治疗后与相应对照组比较,IM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变化率的差异无统计意义(△IMT%:长VS短=11.02 VS 14.42,P>0.05)。与对照组比较,不同病程高血压病患者用药前参数β、Ep、AC、AI、PWVβ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短病程组:P<0.05,长病程组P<0.01);药物干预使血压降至标准值以下,与用药前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除AI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后β、Ep、AC和PWVβ变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β%:长VS短=14.54 VS 16.76,P<0.05),短病程组的改善情况优于长病程组。结论1、不同病程的高血压病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颈动脉损伤,抗高血压药物在平稳降压的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颈动脉的弹性功能,IMT测量和ET技术检测的各弹性指标均能够准确反映颈动脉的这一改变;2、就颈动脉弹性改变情况而言,不同病程高血压病患者对抗高血压药物的反应性不同,短病程组的效果优于长病程组;3、在反映高血压病患者用药前后的颈动脉弹性变化上,ET技术检测弹性指标的敏感性要优于IMT测量。因此,ET技术可作为评价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弹性变化的可靠手段,对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起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