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影响食品安全的首要危害因素。而在我国,致病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首要因素,其中又以食源性致病菌最为多见,目前,由食源性致病菌所引发的疾病主要通过抗生素治疗,而抗生素滥用所引发的耐药性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另一焦点;此外,我国是世界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国,水产品产量多年以来居世界首位,依据我国现下水产品产量结构,大部分水产品来自水产养殖,而来自捕捞的水产品仅占3成不到。副溶血性弧菌不仅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误食会导致食物中毒,并引发一系列食源性腹泻病等,同时也是导致虾类早期死亡综合征(EMS),又称为急性肝胰脏坏死病(AHPND)的病原菌,一旦爆发会引起感染区域的虾类出现持续性大规模死亡,造成对虾养殖业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生长异质性、耐药性与微进化之间的潜在关系,从而为副溶血性弧菌所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及水产品疾病的控制提供数据支持,本文开展了如下几方面的综述及研究工作:(1)水产品、临床及病虾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遗传多样性与微进化研究;(2)水产品及病虾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与微进化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水产品、临床及病虾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遗传多样性与微进化研究为探究副溶血性弧菌遗传和进化关系,从上海及广东共分离得到184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别为临床样本(VPC,40株)、AHPND病虾(VPE,10株)和各种水产来源(VPF,134株)。对所有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评估潜在的毒力因子(tlh,tdh,trh)和基因组测序得到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毒力因子分析表明,绝大多数临床样本VPC(97.5%)携带tdh和/或trh,而绝大多数水产品样本VPF(83.58%)不编码溶血素基因。因此,我们推测副溶血性弧菌通过水平基因转移,推动菌株微进化的进行,进而导致新的潜在的致病菌株的出现。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VPF-112是一株从水产品中分离出来的非致病菌株,具有较高的进化地位。此外,所有AHPND病虾VPE株和少数VPC株都可以分散成几个小的亚群,在系统发育树上均匀分布,说明不同分离来源的菌株之间存在种内或种间的基因交流,而人类活动和环境选择压力可能是非致病菌向致病菌转化的重要决定因素。2.水产品及病虾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与微进化研究为了解水产品及病虾中分离得到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情况及微进化关系,通过药敏纸片扩散法(K-B法)对这61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25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实验,并通过PCR检测所有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潜在毒力因子(tlh,tdh,trh)和结合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评估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61株分离株对所选的25种抗生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最少为4重耐药,最多高达14重耐药;同时发现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基因类型与多重耐药性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其中tdh-/trh+/tlh+有促使副溶血性弧菌对更多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可能,tdh+/trh-/tlh+存在导致菌株耐药性增强的趋势。MLST结果揭示了分离菌株间的遗传变异和相关性,发现菌株毒力基因型与微进化之间是存在一定关联的,四种不同的毒力基因型中,毒力基因型为tdh-/trh+/tlh+的菌株较之基因型为tdh+/trh-/tlh+的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的分布更分散,聚类程度较低,说明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结合热图分析,水产品及病虾来源的菌株,其耐药谱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病虾来源菌株耐药性更强,所耐抗生素种类也更多,推测人为活动和环境选择压力在菌株致病力从无致病力或者较弱致病力转化为强致病力的过程中存在影响;同时依据研究结果,目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水产品中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并采取更有效措施控制细菌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