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识解理论视角下《活着》英译“偏离”研究

来源 :大连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ahan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着》是我国著名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英译本由汉学家白睿文翻译,一经出版获好评无数。其英文译本忠实原文,在很大程度上传达了原文内容。本文力图探究白睿文《活着》的翻译是否再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认知世界和现实世界。识解理论认为识解是形成概念或语义结构的具体方式,人们有以不同方式认知同一情景的能力。辖域的选择、注意力的改变、视角以及详略度的变化都会造成不同识解。翻译的过程即译者还原原作者识解方式的过程,并受到译者自身识解能力的制约。通过典型汉英翻译例句对比研究发现:译者白睿文尽可能地还原了原作者的识解方式,准确传达原文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认知语义偏离现象。本文将从识解理论出发,探讨译者的翻译过程,研究《活着》英译本中的语义偏移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汉英两种语言认知结构的差异导致了译文中偏离现象的出现。翻译是一项包括作者、译者、读者在内的活动,他们各自的认知过程及方式不尽相同。在翻译过程中,大多数译者受到自身的认知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对不同文化理解偏差,因此而导致译文与原文语义上的不同。同时,译者考虑到目标读者的认知解读能力,对原文的识解方式做了调整,以便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但在某种程度上,这样做抹杀了源语中的文化因素,导致认知语义上的偏离。本研究希望能为《活着》英译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验证认知识解理论对文学翻译研究的可能性,为以后译者识解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1951年出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出版的唯一长篇小说,被誉为美国二十世纪文学的经典之作,可同时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小说之一。塞林格
安妮·勃朗特(1820-1849)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中最小的妹妹,她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解放先驱者,她的第二本小说《威尔德菲尔庄园的房客》(以下简称《威尔德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