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及实践问题研究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ki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秩序观是指主权国家对国际秩序的看法及主张,具体而言,是指主权国家基于对国际局势及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兼顾本国利益与国际社会利益,对本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国家身份做出定位,提出符合主流价值理念的国际秩序看法及主张。现行国际秩序主体架构包括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政治秩序,以IMF、世界银行、WTO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秩序,其辅助架构包括二战后不断出现的各种双边及多边国际组织,以及相关规则、制度与保障机制,还包括诸如主权平等、多边主义、自由贸易等无形价值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及实践已历经70余年变迁。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主要经历了批判和挑战国际秩序(1949-1977)、主动参与国际秩序(1978-2000)、全面融入国际秩序(2001-2012)三个阶段。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对国际局势及发展趋势的判断逐步走向乐观,对国家身份定位从突出意识形态斗争的社会主义国家身份、第三世界国家身份,逐步发展到突出代表本国发展利益及担当国际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和大国身份,国际秩序主张从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转向主张改革其不公正与不合理性,并且提出和平共处、新安全观、和谐世界等一系列价值理念。中国与国际秩序的互动关系也从最初消极批判、被动参与走向主动参与、直至全面融入,在国际秩序中的角色从旁观者、批判者和挑战者,转变为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和改革者。不同阶段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既有一定延续性,又发生了很大变化,究其原因,主要受多重因素影响,即国际局势由紧张走向缓和,中国国家实力不断得到提升,中国对本国利益与国际社会利益进行调整与平衡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在国际秩序出现新的变革趋势之际,对国际秩序面临的时代命题做出回应,对本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国家身份做出定位,提出许多富有创建性、前瞻性的国际秩序看法、主张及价值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与党的十八大之前相比,新时代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既保持了一定延续性,又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继续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判断,同时又提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判断。国家身份定位在坚持社会主义国家、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身份的同时,突出大国身份定位。提出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政治秩序主张,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富有创建性、前瞻性的国际秩序方案及理念。新时代中国在国际秩序中扮演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和改革者等多重角色。中国体现大国责任与担当,坚定维护和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政治秩序,加大支持联合国各项事务力度,支持联合国进行改革;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动IMF和世界银行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其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支持WTO多边贸易体系,提出和推动落实WTO改革方案;在其他多边国际组织中发挥大国作用。针对现行国际秩序存在的不足,中国主导创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亚投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加快构建双边及多边自由贸易区,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等国际秩序方案及理念得到国际社会认同。中国国际秩序观实践进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当前中美两国的国际秩序主张出现分歧,成为中国国际秩序观实践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对国际秩序进行增量创建受到国际社会质疑甚至故意歪曲,被解读为中国要建立本国霸权,要在现行国际秩序之外“另起炉灶”,甚至被曲解为中国将恢复传统朝贡秩序,这些质疑与歪曲极大增加了中国国际秩序观实践的阻力。随着中国综合实力提升,西方国家希望和要求中国分担国际秩序运行成本,发展中国家期望中国能够提供更多支持与援助,中国维护和建设国际秩序也需要付出相应成本,对这三方面的成本付出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埋下战略透支隐患。全球化不断推进使人类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都有进行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秩序的愿望,国际社会希望中国能在国际秩序中担当大国责任,这些因素为中国国际秩序观实践深入推进提供了机遇。中国要抓住战略契机,继续践行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促使中美两国在现行国际秩序中形成正常竞合关系,避免因中美恶性竞争使国际秩序遭到破坏。同时,中国要与其他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各方力量进行合作,共同构建和维护国际秩序。当然,国际秩序变革将是一个渐进、缓慢的过程,中国要保持强大战略定力与战略耐力,始终把做好自己的事情放在首位,量力而行承担国际责任,稳步推动国际秩序和平变革。
其他文献
失信不断加剧的社会现实强化了人们对信用进行立法的共识。对比美国和欧盟信用立法的基本境况后发现,我国国家层面统一的信用立法是缺失的,而散落于央地各层级与信用相关的制度规范也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不足:对象概念不清、基本逻辑不明、制度结构不融贯、节点建构不完善。由于环境、时代、主体等多因影响,信用立法的对象“信用”具有多变性,其内在逻辑在社会关系中是一种以事实信息为基础、以价值信任为目的双向互动形成的评价性
刑释青少年回归社会面临的重重艰难和破坏社会秩序的风险困扰着个体幸福与社会和谐。促进刑释青少年的回归社会,于刑释青少年个体之健康发展、于社会之和谐稳定意义重大。本研究立足于社会融入理论的视角,视刑释青少年回归社会为刑释青少年的心理建构、群体互动和系统整合的多层次互动过程,即刑释青少年回归社会的过程,是一个心理建构(微观层次)、群体互动(中观层次)、系统整合(宏观层次)的社会融入“连续统”。在此基础上
荒漠是美国文化史上“咆哮的荒野”的强大的意象之一。因为荒野是美国文化的基本要素,美国文明从荒野中得以建立,所以人们逐渐意识到荒漠在美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对于荒漠的看法也逐渐从厌恶转变到欣赏。20世纪初期,美国逐渐出现了荒漠美学,荒漠成为探讨人和自然关系的自然写作的重要主题。本论文通过探讨三位作家——玛丽·奥斯汀,爱德华·阿比以及特丽·坦皮斯特·威廉姆斯创作的关于美国荒漠的自然文学作品,重点研究他们作
长江经济带协同立法旨在依法保障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落地生根,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然而,新修《立法法》暂未对跨区域的长江经济带地方立法权配置作出回应。在现行立法体制下,长江经济带协同立法的现阶段探索主要依赖于区域政策、区域规划、规范性文件等非制定法渊源,这一现状使其面临因制定法渊源不足而致协同立法主体及权限合法性受质疑、协同立法成果法律位阶不明确、法律成果无强制法律效力的困境。故而,如
磁电复合薄膜因同时具备铁电及铁磁性,可以通过磁场作用调控电学性质以及电场对磁性能的调控。近些年来,铁电、铁磁及其磁电复合薄膜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尤其是最新的柔性电子器件领域,制备出性能优异的铁电、铁磁及磁电复合薄膜这对新型电子器件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主要围绕多铁性复合材料体系中的铁电、铁磁及其耦合效应,在薄膜制备、微观结构及性能表征与优化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选取无铅钛酸
随着环境感知、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汽车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汽车产业增长的新动力。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路线图中,智能泊车技术是公认的智能汽车走向应用的最佳切入点,因此,智能泊车技术已成为当前全球汽车技术的研发热点之一。近年来,应用于国内外多款车型的智能泊车系统逐步暴露出来的技术问题和市场痛点,使研发人员对智能泊车关键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清晰,对基于超声波传感器的
本文的研究以侦查阶段产生的错案为出发点,探讨侦查阶段错案现象的生成以及侦查司法权属性下的行政管理制度、司法机关、社会对侦查阶段错案的回应。同时本文作为法律的实证研究,以事实分析带动推理论证,通过对典型刑事错案的分析,探讨侦查视角下刑事错案的内涵、要素、标准、表现。对侦查与错案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做通盘、系统性的把握。具体来说正文由导论、六个章节和结论组成。第一章:侦查阶段的错案控制基本问题。本章从学理
一直以来,毒品犯罪问题都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于我国而言,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年禁绝毒品运动使我国基本实现了“无毒国”的目标,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贩毒集团和贩毒分子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之机以及毗邻“金三角”毒源地的地理位置优势,将毒品经营的重点悄悄地从金三角南部转向了中国南部——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等地,导致已经禁绝的毒品祸害又卷土重来。时至今日,短短四十年间,我国毒品犯罪问
20世纪的西方艺术完成了从现代主义艺术到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自我转型。在艺术的转型期,艺术实践所呈现出的“反艺术”、“反美学”倾向,彻底打破了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史的常规叙事,让艺术向着多元、开放的方向演进。然而,20世纪艺术实践的狂欢,却让传统艺术哲学陷入前所未有的理论困境。艺术内部急剧变革所造成的压力,迫使艺术哲学有责任对当下艺术的转变做出理论反应,提供理论阐释。然而,诞生于新的艺术制度和社会文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