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残疾人是社会生活中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由于生理缺陷程度的不同,导致该群体中存在生存能力的差异。因此,残疾人群体是多样化、较为复杂的群体。虽然“十五”期间,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已得到较大的改善,但是残疾人在就业、人际交往方面仍存在障碍;另一方面,刻板印象是一切偏见、歧视形成的最初阶段,所以对残疾人群体的刻板印象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理解态度形成的最初原因。 早期国外对残疾人刻板印象成分的研究中,多集中于精神病人这个子群体,认为他们是危险的和不可预测的。该结果随后被很多研究都认可。但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残疾人刻板印象成分也包括虚弱(weakness)和能力低下。早期对残疾人刻板印象成分的研究并没有统一的结论。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 SCM),认为刻板印象是在热情(warmth)和能力(competence)这两个核心维度上的评价组合,并假设大多数刻板印象是混合的。虽有研究表明,残疾人刻板印象在 SCM模型上是低能力、高热情,但其在中国背景下刻板印象内容模型量表的适用性未曾被考察,并且在内隐层面,健全人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会否与外显测量产生分离,也是本研究的探索重点。 本研究总体构架上看,分为三个研究,在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SCM基础上,通过区分出不同能力水平的残疾人,分别从外显和内隐层面考察健全人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通过上述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论: (1)修订后的残疾人刻板印象内容模型量表,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和信效度。该量表包括9个项目,其中能力分量表的项目包括有能力的、有技术的、工作上有胜任力的、聪明的;热情分量表项目包括友好的、值得信任的、善意的、热情的、真诚的。 (2)在外显层面,健全人对高能力残疾人在能力和热情维度上评价均较高,出现光环效应,而对低能力的残疾人刻板印象是能力较低、热情较高,出现了补偿效应。 (3)在内隐层面,健全人对高能力残疾人,持有高能力高热情的内隐刻板印象,而健全人认为低能力残疾人具有低能力、低热情的内隐刻板印象,外显与内隐测验结果出现了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