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在全国范围内呈连续的星点状分布,资源分散,由于其长期的过度利用,天然林资源已遭到严重的破坏,种内遗传多样性保存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我国南方现有皂荚遗传资源进行收集、保存及遗传多样性测定评价,为科学合理的皂荚遗传资源保护、筛选优异种质和经济价值开发奠定坚实基础。本研究在我国南方的皂荚主要分布区抽取10个群体215个个体,采集荚果以及叶片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种子进行打破休眠处理、播种育苗试验以及果实化学成分测定,依据研究结果制定皂荚遗传资源的保护策略、构建保护机制,为皂荚种质保存及高效、综合利用开发这一宝贵植物资源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皂荚果实、种子等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丰富的变异,11个性状在群体间、群体内均达显著差异,11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0.42%,群体内的变异大于群体间的变异,群体内的变异是皂荚的主要变异来源;皂荚各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1.20%,变异幅度为4.55%-18.38%。群体间荚果的变异(14.75%)高于群体间种子变异(6.95%),表明种子变异稳定性高。荚果和种子各性状之间多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表现为荚果越大,则种子越大,种子的千粒重也越大;在地理变异方面,荚果表现为同地理经度的南北变异,种子则表现为同地理纬度的东西变异。2.利用筛选出的14对荧光引物,对10个群体215个个体进行AFLP分子标记分析,共得到1782条带,其中多态性片段为1389条,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7.94%。AFLP分子标记揭示了基因频率在群体间差异显著,进而在DNA水平上揭示了群体的遗传差异;皂荚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26.87%,群体内的变异远大于群体间的变异,群体内的变异是皂荚的主要变异来源。皂荚群体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等位基因数Na、Shannon’s信息指数和Nei’s多样性指数分为1.261、1.714、0.256和0.168。皂荚基因流(Nm)为1.483,10个群体的平均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950和0.059,说明皂荚群体间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贵州兴义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广西桂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3.不同群体间皂荚果壳和种子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在种子化学成分中,广西桂林群体皂甙、粗蛋白和粗淀粉的含量最高,分别为8.13%、22.87%和36.91%,湖北京山群体总糖的含量最高,为16.36%;果壳化学成分中,重庆秀山群体粗蛋白的含量最高,为4.41%,贵州兴义群体粗脂肪的含量最高为8.07%,甘肃天水群体果胶的含量最高,为0.71%湖南城步群体总糖含量最高为34.76%;山东费县群体皂甙的含量最高为18.33%。对不同群体皂荚全果有效成分的分析比较,为以后的良种选择,高效、综合利用开发这一宝贵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4.浓硫酸可以打破皂荚种子休眠,经浓硫酸处理2个小时后,种子发芽率为95.70%,比对照提高了88.00%;破壳处理使皂荚种子的平均发芽时间缩短了近17天,发芽率提高了近11倍,浓硫酸浸泡2小时后,在25℃下皂荚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分别为95.70%和85.40%。5.皂荚各群体内家系子代幼苗的苗高和地径都存在丰富变异,苗高和地径在群体间、群体内家系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各家系的子代幼苗生长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苗高的变异系数在19.45%-34.15%之间,平均为26.07%;地径变异系数在10.35%-21.38%之间,平均为15.09%。皂荚群体苗高生长与产地纬度和年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表现出明显的纬向渐变型。6.皂荚遗传资源流失严重,群体处于濒危状态,遗传资源保存应该注意加强现有其遗传资源的保护,避免基因资源进一步流失,针对性开展遗传资源的原地保存和异地保存,并在其分布区内严格按照样本策略收集群体样本,营建皂荚遗传资源收集圃,建立种源/家系试验林,构建种子库开展设施保存,同时还可借助植物园的优势开展资源保存工作;在遗传改良工作中,遗传改良与保存相结合,收集保存丰富的变异材料,为育种工作提供充足的资源,从而为皂荚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