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大气与长波重力场联合探测球形卫星设计与研究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us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层大气和重力场信息是空间科学与地球物理重要的基础信息,亦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信息,对气候变化监测、卫星在轨运行、远程火箭落点精度等涉及到国计民生,国防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而利用卫星测量手段开展对地观测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全覆盖的优势,已逐渐成为高层大气和重力场探测的最有效手段。随着近年来一系列高层大气探测卫星、重力卫星的成功发射,极大的提升了高层大气和重力场测量精度,并积累了丰富的在轨数据。但是传统大卫星成本高、研制周期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探测任务的发展。近来,随着电子器件逐步向小型化、低成本化发展,但传感器探测精度进一步提升,利用微小卫星平台进行科学任务探测逐渐成为空间科学探测的热点。本文提出了一种低成本球形微卫星的概念设计,并借此对高层大气和长波重力场探测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首先,分析建立了适用于高层大气和长波重力场探测任务的摄动力模型。在传统大气阻力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稀薄气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球形结构卫星的阻力系数模型,并基于球谐函数建立了高层大气密度的修正因子模型;根据低轨卫星受摄情况,建立了非球形摄动力、太阳光压、日月三体等摄动模型,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然后,以内编队重力场探测任务非引力摄动建模与抑制为背景,进一步对内编队金铱合金内卫星进行了磁非保守力建模与试验测试,结果表明金铱合金的磁化率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内卫星所受到的磁非保守力满足内编队系统任务要求。其次,开展了高层大气和重力场联合探测卫星的任务分析与概念设计。首先,从卫星轨道选择和能源预算两个方面进行了任务分析,得出了卫星在同时完成高层大气和重力场探测的适应轨道。其次,进行了卫星的外部构型和内部构型的设计工作;最后,根据设计结果,对卫星结构的力学性能与能源在轨平衡性能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球形卫星的构型特点并基于精密轨道技术,提出了基于动力法的高层大气和长波重力场联合探测估计模型。该方法使用轨道数据对高层大气和重力场开展反演工作;通过求解卫星在轨加速度对高层大气密度参数与重力场模型参数的偏导数,构建卫星加速度变化与反演参数之间的超定线性方程组,利用最小二程对联合估计模型进行数值求解。进一步,针对动力法计算量大,耗时较长,从工程设计角度不利于探测卫星前期总体设计的问题,以高层大气和重力场探测卫星工程设计为背景,以实现对重力场与高层大气探测性能快速分析为目标,针对高层大气和和重力场联合探测的总体设计问题,提出了联合探测解析快速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频谱分析方法,建立了卫星轨道参数、卫星构型参数以及重力场引力位系数、高层大气密度参数之间的解析关系,建立了高层大气和重力场联合探测的解析模型并提出了校正方法;分别利用大规模数值仿真计算、以及目前最高精度重力场模型对解析公式进行了校正,并利用校正的解析公式分别对高层大气和重力场联合探测卫星和CHAMP卫星的探测性能进行了验证,证明了解析公式的有效性;最后基于不同的轨道参数和卫星构型参数,利用解析公式对重力场测量性能进行了分析。本文提出了卫星高层大气和重力场联合探测方法以及高层大气和重力场联合探测卫星总体设计,将为我国利用微小卫星实现重力场及高层大气测量任务的顶层规划与设计提供指导。
其他文献
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Hypersonic Glider Vehicle,HGV)具有高速度、高机动、高射程的优势。本文以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的气动外形为对象开展优化设计研究,针对其几何建模的复杂性、气动计算的耗时性、迭代优化的非线性以及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开展了基于自由变形(Free Form Deformation,FFD)和代理优化(Surrogate-Based Optimization,SBO
本文以旋转爆震发动机为研究背景,主要通过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爆震波通过弯曲壁面的传播特性及其机理研究,特别是对弯曲壁面下爆震波的反射与衍射过程,以及环形通道中爆震波的传播过程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对各传播现象中的爆震波特性及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对爆震波通过弯曲凹形壁面发生的反射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仿真发现了爆震波的反射与激波反射相似但又存在差异,并认为这是由爆震波后的化
推进剂管理是卫星在轨加注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在轨加注过程中表面张力贮箱的推进剂管理强化为研究背景,针对卫星轨道快速机动和高流速加注过程中的液体晃动、流动和溅射问题,提出了基于贮箱内表面亲疏水改性的快速导流管理思路,对液滴撞击亲疏水表面的铺展和迁移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初步得到了液滴撞击亲疏水表面的铺展和迁移规律,为未来推进剂管理强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指导,为推进剂强化管理的实现方法提
直升机是军民两用的低空飞行器,具有机动灵活、对起降环境要求低的优点,相比固定翼飞机具有更加良好的飞行适应性。因此,在航空测绘、紧急救援、反恐维稳、特种作战、反坦反潜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然而,直升机传动系统无法冗余备份,工作在重载、变载环境下的传动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往往导致严重的飞行事故。直升机主减速器中,行星轮系是与主旋翼直接的关键动部件,行星轮系的正常运行是直升机安全飞行的重要保证。但是行星轮系
拓扑优化作为一种科学、高效的计算工具,能够在给定设计空间内寻找到满足约束的、目标性能最优的结构拓扑构型,是结构轻量化设计的最有力的方法,在航天器结构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的结构拓扑优化设计已无法满足现代工业产品对“形状拓扑一体化”、“CAD/CAE集成化”与“拓扑描述参数化”的需求。如何对结构拓扑进行合理描述,使之能够实现与CAD的集成,提高优化效率,便捷地控制几何特征,并解决具有挑
航天器电磁编队是一种新概念航天器编队技术,其核心是利用星间电磁场作用产生的耦合电磁力来维持或改变编队构型。与传统基于推力器的航天器编队相比,电磁编队具有无推进剂消耗、无羽流污染,以及连续、可逆与同步控制等优势,在对地监测、深空探测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电磁力作用的特殊性以及航天器电磁编队动力学模型的强非线性与强耦合性,给航天器电磁编队控制在理论与方法上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航
复合材料铺丝整体进气道与国内目前应用的金属组合进气道相比,能大幅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及密封性,进而达到结构高效、减重的设计要求,也更适合承受进气道部位的充压、油压、锤激波及噪声等复杂载荷工况,同时为了减少进气道内表面电磁缺陷,结合进气道内表面功能层采用隐身结构,可实现进气道的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消除进气道内表面涂料脱落的风险,进一步提高飞机的隐身性能、安全性及耐久性。针对异形复合材料铺丝进气道结构特
空间碎片极大威胁太空安全,近年来,大型低轨小卫星星座的迅猛发展使空间碎片治理面临更迫切的现实需求。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提出,低轨卫星在完成既定任务后应该通过主动降轨等处置措施将剩余轨道寿命限制在25年内,这是实现空间碎片减缓的关键。论文以对该25年准则的落实和监管需求为牵引,研究基于历史轨道数据的低轨卫星机动检测方法,并开展面向空间碎片减缓的任务后处置行为识别与行为评估工作。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
日益复杂的世界局势对飞行器的性能及任务形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基于各国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攻防领域的大量投入和激烈角逐,为了在竞争中争取有利地位,势必需要新思想新概念的引入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智能变形飞行器概念及高超声速飞行器概念作为重要非对称手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针对变形飞行器技术和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的交叉融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系统地开展了变形技术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
电动力绳系是一种新概念航天器,其通过与空间地磁场和电离层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无燃料推进,在空间碎片清除、废弃卫星降轨、卫星编队飞行等空间任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轨道上运行的电动力绳系为研究对象,对电动力绳系的摆动动力学与控制、轨道动力学特性等内容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研究了非倾斜偶极子模型下电动力绳系的摆动动力学特性。基于电动力绳系为张紧状态的假设,建立了电动力绳系的哑铃模型,推导了该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