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保护民间文化现象的传播学解读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rm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文化蕴含着我们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特征,有它独特的特征和价值,但由于商业文化等各种原因的冲击,民间文化正迅速地非正常消亡,冯骥才凭着他的文化责任感,由一个作家和画家转变成了民间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望者。他坚持着文化应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文化需形神俱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忽视的文化因素这些传播理念,多年奔波于对城镇的文化个性、古村落、民间文化传承人、少数民族文化、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物的保护和传播中。冯骥才借助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多种传播方式以及一些传播技巧,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社会效果,使民间文化问题成为社会和大众关心的热点,但由于传播效果性质和传播内容的限制,对传播效果也形成了一定影响。
其他文献
近年来,财经报纸的快速兴起和发展成为我国传媒市场中的一个新亮点,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为代表
摘 要: 诗画的一致,乃中国画家追求的最高之理想,也是中国画最高之境界。一幅意境妙生的中国画,题上一首富有情趣清新优美的诗词,使诗情画意更浓,加上书法和篆刻,熔诗书画印于一炉,从而使诗与画﹑时间与空间﹑听觉与视觉得以升华,诱发思古鉴今的意气和品物流笔的风雅。这种风雅和品格在一定意义上与画家的文学修养和文化气质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  关键词: 中国画 意境 诗词 文学修养  李可染先生曾说:“意境是
20世纪90年代后,网络舆论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而诞生,并给传统舆论的传播形态带来巨大冲击。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所带来的影响一直存在着矛盾和悖论。一方面,它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