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制定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央行通过操作货币政策工具,改变货币政策中介变量来影响实体经济中的交易主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货币政策中的目标,而区域差异则不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将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并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但由于地域的广大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使得长三角地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货币政策的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成为拉大地区差异的动因。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比较2015年长三角地区30市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差异,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发展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其次,选取2000-2015年共16年的数据,对聚类后的五类地区构建VAR模型,分析长三角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货币政策效应的差异性。最后,根据上述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相关结论及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中经济水平较高地区的产出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峰值更大,响应程度更强烈;且其物价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极值的时间更短,在受到货币政策冲击时有更灵敏的反应,但响应峰值明显小于长三角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响应程度没有经济水平较差地区强烈。(2)从聚类分析后的五类地区中选出16市,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金融特征及发展差异、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主体差异以及经济开放程度差异这四个方面,分析得出经济水平较高地区的第二、第三产业占比更高;有更发达的金融市场,金融深化程度相对较高;聚集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且规模大、产值高;城乡居民收入相对更高,金融资产多样化,消费信贷发展迅速;外贸依存度高,进出口贸易发展较快,都使其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更灵敏。据此得出,长三角经济水平较差地区应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投资贴息政策;促进长三角经济较差地区的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费用;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步伐,扩大出口额,以便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