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目前已发展成为便携式电子产品的首选电源。目前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主要以混合的碳酸酯为主,如EC和DMC混合。碳酸酯电解液在石墨负极表面还原降解所形成的SEI对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探索并理解碳酸酯电解液在石墨负极表面还原的机理,对于锂离子电池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本论文利用密度泛函方法B3LYP在6-31+G(d,p)基组上,对碳酸酯锂离子络合物Li+(EC)n, Li+(PC)n和Li+(VC)n,(n=14)中Li+与EC,PC和VC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Li+(Solv)n(Solv=EC,PC,VC)的电子结构,相互作用能量,自然布居电荷分析和AIM分析进行详细的讨论。结果表明,在石墨负极附近,碳酸酯锂离子溶剂化络合物物主要以配位数n=2或n=3的形式存在;碳酸酯与Li+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顺序为PC>EC>VC,但是,并不会造成优先溶剂化的现象。然后,计算了Li+(Solv)n的电子亲和势,分析了锂离子溶剂化络合物的LUMO和其反应中间体的SOMO,通过反应过渡态对Li+(Solv)n的单电子还原开环反应的能量和历程进行了讨论;研究了Li+(Solv)3中溶剂-溶剂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碳酸酯溶剂分子在石墨负极表面还原降解的历程共分三步:①溶剂化锂离子络合物在石墨负极表面获得电子,此时络合物垂直电子亲和势的大小决定了获得电子的优先顺序,不同溶剂分子溶剂化Li+所形成的络合物中垂直电子亲和势的顺序为VC>EC>PC。②形成反应中间体:溶剂化锂离子络合物的LUMO决定了中间体的结构,n=3时,Li+(EC)3, Li+(PC)3和Li+(VC)3都分别形成锥型(P)和“W”型(W)两种结构的中间体。③配位数n=2时,Li+(Solv)2还原开环反应的能垒较高,相对较难生成阴离子自由基;配位数n=3时,Li+(EC)3获得电子形成P-中间体,可以经极低能垒进行还原开环;Li+(PC)3获得电子形成W-中间体,进入石墨片层形成石墨层间化合物(graphite intercalation compound, GIC);Li+(VC)3获得电子形成W-中间体,经较低能垒进行还原开环。溶剂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在W-中间体中VC开环的能垒降低,有利于VC的还原降解反应。VC作为PC基电解液SEI成膜添加剂以络合物Li+(PC)2(VC)形式进行反应。Li+(PC)2(VC)优先于Li+(PC)3得到电子生成VC开环的W-中间体,通过弱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溶剂-溶剂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对VC开环有活化作用,最终VC开环形成阴离子自由基,掩蔽Li+(PC)3的单电子还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