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研究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的前提条件。换言之,如果货币政策缺乏了有效性,则非对称性无从谈起。
从广义上而言,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包含两个方面:(1)货币政策效果在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即以某种定量指标度量货币政策,相同幅度的扩张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的幅度不同;(2)货币政策效果在经济周期上的非对称性,即不同经济周期阶段实施相同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的效果不同。
现今,国内外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研究多数以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如:货币供给量、利率等为研究对象,而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实践,通过实证方法证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具有一定的非对称性并探寻了该非对称性产生于货币政策传导阶段的何处。
由于本文以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以及再贴现贷款率)为起点,以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终点,因此,本文采用了平滑开关回归模型用以描述政策的转变给目标变量带来的不同影响,并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研究进行了补充说明。
实证结果表明,在2004年-2009年期间,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是确实存在的。针对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非对称性产生于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结合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可知,货币政策工具自身的特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都是造成这种非对称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