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水硫酸钙晶须的表面改性及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hepingwe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水硫酸钙晶须具有化学性质稳定、热稳定性好、成本低、强度高等优点,在橡胶、塑料、涂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无水硫酸钙晶须表面能高,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易团聚,表面呈强极性,亲水疏油,作为填料与有机材料复合时相容性差。因此需要对无水硫酸钙晶须进行表面改性。本论文主要针对无水硫酸钙晶须表面改性及其改性机理进行研究,分别考察了改性剂用量、改性时间、改性温度等工艺因素对无水硫酸钙晶须表面改性效果的影响,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样品进行测试分析,推测其表面改性机理。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采用无机-有机改性相结合的方法,在磷酸钠溶液中对无水硫酸钙晶须进行表面活化改性,以硬脂酸为有机改性剂对无水硫酸钙晶须进行有机包覆表面改性。无机-有机改性剂均匀的包覆于晶须表面,表面包覆层厚度为20 nm-50 nm。晶须表面性质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其接触角为108°。2.采用烷基磷酸单酯改性剂对无水硫酸钙晶须直接进行有机表面改性。改性产品的接触角可达97°,改性后晶须表面包覆层厚度为20 nm-50 nm。由FT-IR和XPS分析结果可知,烷基磷酸单酯中的磷酸基团与晶须表面的Ca化学成键达到表面改性的目的,改性后晶须表面存在-Ca-SO4和-Ca-O-PO2K-O-R。3.通过原硅酸四乙酯水解缩合在无水硫酸钙晶须表面形成一层包覆层,以十八烷基三氯硅烷为有机改性剂对无水硫酸钙晶须进行有机表面改性,改性后无水硫酸钙晶须表面性质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接触角达到123°,表面改性剂通过氢键作用吸附于晶须表面,表面改性包覆层厚度为10 nm-20 nm。
其他文献
采用实验室控制试验研究了甲基对硫磷降解菌在竹林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降解效果及其与土壤物理特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邻单胞菌(DLL-1)具有高效性,甲基对硫磷初始浓度为15 mg/k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以下简称新国标)指标将由现行的2293项增加到3650项,农药品种扩大到7387种,基质扩大了284类食品农产品。同时新标准更加强调与国际标准
经过几年的封禁治理,宁夏隆德县封禁区内的植被状况较封禁治理前有明显好转,植被的高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都较实施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草类的盖度、高度、单位面积产量和灌木的盖度、高度等有了显著的增长;植被盖度、单位面积产草量及灌木的单株生物量都随修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阴坡、半阴坡比阳坡的修复效果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