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业在中国历史上历来是关乎“国计民生”之重要行业。古人有云:“天下之赋,盐利其半,宫围服御、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①。或云:“国家正赋之外,充军国之用,惟盐法、关税、钱法而已”②。盐课与田赋、关税一起被视为历代封建王朝的财赋之源,是比例仅次于田赋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然而,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之中,食盐的价值并非仅仅凸显在财政上。作为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资源,控制食盐往往可以控制对手,进而在政治和军事上占据有利的地位。透过传统的盐业产销体系,可以清楚地理解国家政策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因此,盐业史为我们研究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军事提供有效地帮助。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两广地区的开发进程。清代初期,随着食盐专卖制度的建立,两广地区的盐政得以统一;食盐作为一种商品,在国家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导向下进行区域性地流通,从而为两广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由于盐业发展所具备的广泛性和开放性,使得广西经济的某些领域与之产生了必然的联系,并出现了相应的变迁。其中,广西的地方财政、商业和私盐问题是受到粤盐入桂影响最为明显的三个领域。因此,本文通过研究粤盐入桂与广西的地方财政、商业和私盐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而探讨清代民国时期两广盐业与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的内在联系。基于上述认识,文章以粤盐入桂与广西经济为切入点,结合清代民国时期广西商品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选取与盐业存在直接关系的地方财政、商业和私盐问题为研究主线,借助历史学、统计学、人类学、市场营销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力图全面深入地反映清代民国时期粤盐入桂在发展变化中为广西经济所带来的各种变迁,从而揭示和勾勒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当前的民族区域自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全文总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回溯粤盐入桂的发展历程,包括宋代的起源、明代的初步确立、以及清代民国时期粤盐入桂的全面发展和扩大。第二部分研究粤盐入桂与广西地方财政之间的关系;首先,说明这种关系是通过官方的盐税收入实现的;然后从清代和民国两个时期入手,分别论述盐税管理机构、盐税税率、税项、各税项收入情况以及总体支出流向的发展演变情况,并对盐税收入在广西地方财政中的重要地位作出评价。第三部分关注粤盐入桂对广西商业的影响;清代民国时期,广西本是一个素不产盐的内陆省份,粤盐入桂以后,便为广西各地提供了充足的盐源供给,直接促进了当地盐业的兴起和发展;粤商受到盐利的吸引,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到广西经营盐业,其足迹遍布八桂各地;广西境内少数民族自古以农业为主,不事商贾,随着粤盐入桂规模地扩大,部分少数民族开始逐渐参与到盐业的经营中来,其落后的商业观念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在粤盐入桂的发展过程中,广西的食盐贸易却出现了一种不正常商业现象——不等价交换,该现象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在对广西造成消极影响的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第四部分论述粤盐入桂与广西私盐之间的联系;随着官盐贸易的发展,私盐也逐渐活跃起来。通过结合史料记载进行的量化分析,可以大致推测出清代民国时期广西私盐发展变化的相关情况;根据广西所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分析出私盐产生的原因以及参与贩私的社会成员类型,最终从辩证的角度总结出私盐对广西经济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第五部分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粤盐入桂对现实广西经济发展的启示。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通过全文的论述,清代民国时期的粤盐入桂确实对广西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影响,也包括消极的影响,因此,借鉴粤盐入桂的发展经验为现实经济的发展服务,才是历史研究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