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重症医学科(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与咪达唑仑(Midazolam)对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满意程度、撤机时间、拔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Richmond镇静躁动评分(RASS)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比较右美托咪啶和咪达唑仑对机械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炎症、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ICU气管插管接受机械通气(24h<机械通气时间<72h)同时需要镇静镇痛治疗、APACHEⅡ评分在15-30分之间的患者40例,依转入时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咪达唑仑组(A组19例)和右美托咪定组(B组21例)。两组均静脉持续泵入芬太尼0.7~1.5μg·kg-1·h-1镇痛治疗,镇痛目标为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OPT)评分0~3分,每小时进行1次疼痛评分,当COPT评分>4分时追加芬太尼用量0.5μg/kg。达到镇痛目标后给予镇静治疗,咪达唑仑组给予咪达唑仑,2 min静脉推注0.05 mg/kg负荷量,之后静脉泵入0.03~0.3 mg·kg-1·h-1;右美托咪定组给予右美托咪定,20 min缓慢静脉泵入0.5~1.0μg/kg负荷量,之后持续泵入0.2~0.7μg·kg-1·h-1;通过BIS指数结合镇静躁动评分(RASS)进行镇静评估,镇静目标为BIS数值在60-80和RASS评分在0~-3分,每1h进行1次镇静评分,BIS数值>80同时RASS>0分给予上调镇静药物用量,BIS数值<60同时RASS<-2分给予下调或是停用镇静药物。对于达到拔管条件的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在此过程中,监测记录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潮气量、分钟通气量、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监测记录患者镇静药物用量、镇痛药物用量、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入住ICU时间及镇静镇痛药物金额、入住ICU总金额;监测记录低血压、心率减慢及谵妄发生率;计算镇静满意程度、镇静药物用量、镇痛药物用量、镇静镇痛药物金额、入住ICU总金额;观察记录患者用药前后每小时RASS评分和BIS指数,直到患者停用镇静镇痛药物撤机并拔除气管插管后结束,记录用药前后各时间点血糖;抽取给药前后各时点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β-内啡肽(β-EP)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样标本。 结果:1.两组患者均达到镇静目标且年龄、性别、体重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比较:①右美托咪定组拔管时间[h:(1.11±0.64)比(3.77±1.26)]、芬太尼每小时平均用量[μg·kg-1·h-1:(0.55±0.23)比(1.11±0.33)]、芬太尼平均总费用[元/h:(1.96±0.82)比(3.45±0.61)]、镇静药物每小时平均剂量[μg·kg-1·h-1:(0.33±0.13)比(47.25±24.03)]、谵妄发生率(%:15比2.5)均较咪达唑仑组明显减少(均P<0.05);②右美托咪定组拔管时间[h(1.11±0.64)比(3.77±1.26)]、机械通气时间[h:(47.72±14.06)比(52.75±16.84)]、入住ICU时间[h:(97.22±66.04)比(105.20±64.75)]、低血糖发生率(%:2.5比7.5)均较咪达唑仑组低,(P>0.05);③右美托咪定组镇静满意程度(%:86.76比74.72)、镇静药物平均总费用[元/h:(21.10±7.94)比(9.58±3.87)]、心动过缓发生率(%:24.0比5.0)、低血压发生率(%:22.5比7.5)均较咪达唑仑组高,(P>0.05)。3.镇静期RASS评分与BIS值呈正相关,右美托咪啶组RASS与BIS之间相关系数为0.639(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32。4.两组比较:咪达唑仑组在用药后对呼吸频率、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均较右美托咪定组明显;在平均气道压、气道峰压方面的影响,两组影响无明显差异。5.两组比较,右美托咪啶组的血糖波动幅度[mmol/L:(1.01±0.45)比(1.83±0.75)]、血糖变异系数[%:(20.36±10.22)比(27.94±18.20)]均较咪达唑仑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TNF-α、IL-1、IL-6均在用药后12h、24h、48h逐渐降低,用药后48h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右美托咪定组较咪达唑仑组下降明显(P>0.05)。7.两组β-EP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12h均升高,24h开始下降,在用药后48h与用药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右美托咪啶组β-EP在各时点均比咪达唑仑组高(P>0.05)。 结论:1.右美托咪定用于ICU患者的镇静效果好,可缩短拔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可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并能减少谵妄发生率,是ICU较为理想的镇静药物;2.BIS值与右美托咪啶镇静深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右美托咪啶镇静期间BIS监测可用于指导ICU机械通气患者目标镇静的实施;3.右美托咪定在降低交感紧张和炎症反应,最终降低应激反应方面优于咪达唑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