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以来,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尽管中日政治外交历经曲折,但两国贸易伙伴关系依然密不可分。从历史上来看,中日贸易往来可谓源远流长,尤其在唐宋时期,伴随着外交使节、佛教僧侣的频繁交往,中日贸易不断呈现出繁荣景象。那么,以往的中日贸易究竟以何种方式进行、贸易据点何在、贸易规模如何等等,成为研究中日贸易的学者们共同关心的问题。而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日本学者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本次翻译实践活动便聚焦于中国学者较少关注的宋日贸易问题,介绍日本学者有关宋日贸易的形式、中日贸易据点和地名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通过此次翻译实践活动,力图为我国的相关学术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在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主要选取日本学者山内晋次的学术论文《日宋贸易和“tōbō”(唐坊)研究纪要》,作为日汉翻译实践的文本。笔者依据克里斯蒂安·诺德的文本分类方式,将此次翻译实践所选取的文本定位为信息型文本,并且在诺德“功能加忠诚”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学术论文的翻译方式,并以此为基础,撰写翻译实践报告。本次实践报告的重点内容在于,将翻译实践报告所选用的翻译理论——“功能加忠诚”翻译理论,与原文相结合,对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分析,探讨诺德“功能加忠诚”理论在学术论文翻译中的具体运用方式。本篇学术论文的特点是专业性强的专有名词较丰富、论文中的语句较长、表达严谨等。由于这些特点,笔者在诺德“功能加忠诚”理论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翻译中重视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尊重读者的阅读习惯,尽可能避免完全依照原文的句式结构,而进行生硬直译的方法。最后,笔者简要地总结了在翻译学术论文时所采用的翻译方式和应注意的问题,试图归纳出学术文本的特点,探析翻译类似文本时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