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庸的武侠小说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一样,几乎家喻户晓,给当代文学史增添了灿烂的光辉,是我们民族的一份不朽的精神财富.他的小说之妙,不止在于其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及英雄主义的思想主题,而且在于他以现代意思诠释了儒家文化,于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恩怨是非、历史风云中熔铸了忠孝节义的高尚情操,蕴含着有关生死的文化母题,使读者以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主体介入取代了单纯游戏品格的客观欣赏,在沉迷自娱之余,形成对人生的体悟及人生价值的重新定位.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以儒家"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充当了整个民族群体性人格规范的共同指向.随着历史的推进,逐渐形成了庞大而严密的体系,演化为社会道德监督与自我道德裁决的准绳,在数千年中华历史中高竖起"忠孝节义"的大旗.作为民族文化精髓中中流砥柱的精神内核,"忠孝节义"势必成为一种形而上的人格支撑,一种人生价值的范式取向,自我警醒,毕生以求.金庸先生以现代精神与现代意识在传统伦理体系中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谨从以"忠孝节义"为本位的儒家思想角度,试谈其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