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的一个典型代表,最早由George Lakoff于1972年提出。自此,模糊限制语开始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从不同的领域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学者们开始对模糊限制语的功能进行多方面分析,其中包括语篇分析、语用功能、对比分析等等。商务口译是一种国内外双向交流的代表,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等特征。商务口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在商务环境下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更是国际商务交易沟通的桥梁,同时也促进相互合作更好的发展。顺应论是语用综观思想的主体和精髓,从顺应论的视角出发,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具有顺应性、商讨性和变异性。语言顺应在四个维度上展开,即语境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意识程度凸显性。顺应论的这一思想也为一般翻译研究,特别是翻译框架构建和翻译策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虽然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关于模糊限制语和商务口译的研究,但有关商务口译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却很少,基于顺应论的商务口译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策略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旨在以顺应论为视角,对商务口译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作者在大量口译实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定性研究,对模糊限制语的翻译过程及翻译策略进行描写和总结分析。本文试图回答译者在商务口译过程中是如何对模糊限制语选择和顺应的。研究表明,翻译策略总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糊限制语对应翻译模糊限制语,二是在不影响原文本意的前提下进行细微的调整变化。此外还有部分其他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同时根据顺应论的四个维度和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作者分别诠释翻译策略如何应用在其中。商务口译中的模糊限制语翻译策略研究能为顺应理论的解释力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可能更好地帮助商业上的相互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