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後晉沙門可洪的《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録》(以下簡稱《可洪音義》)是一部以辨析手寫佛經中的疑難俗字爲主要目的而編撰的大型佛經音義書。《可洪音義》成書以後,很快便傳播開來,以至連遠在西陲的敦煌地區也有傳本,現傳藏經中某些經疏、隨函音義對其多有引用。然而,今人對此書尚未予以足够重視,研究者寥寥無幾,僅有的幾篇論文也多集中在音韻或文獻方面,而專門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系統研究《可洪音義》的成果則可謂絶無僅有。
《可洪音義》所釋對象是中古時期的抄本佛經,而這個時期也是俗字流行的高峰期。該書以佛經原文用字爲字頭,如實地反映了當時手寫佛經文字使用的面貌,可謂當時俗字異體的淵藪,是研究這個時期俗字流行情況的絶好材料,因而它在文字方面比在音韻方面具有更大的研究價值,主要表現爲:可以爲近代漢字研究提供豐富的字形資料;有助於考辨傳世字書中的疑難俗字;有助於探明漢字俗體的演變軌迹;有助於總結近代漢字書寫的變異規律。
本文包括以下三個部分:一、通論部分。這一部分介紹可洪其人其書的基本情況,討論《可洪音義》的體例和主要術語,可洪對前代音義的繼承與批判,以及該書在注釋和版本方面存在的問題。二、《可洪音義》與疑難字考釋。這部分主要是利用《可洪音義》所提供的文字資料來解決大型字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包括疑難字考釋(凡255例)、同形字辨析(凡93例)、生僻字輯釋(凡372例)三部分。三、《可洪音義》異體字表。該表以現今通行的繁體字爲綱,把《可洪音義》中豐富的俗字異體盡可能按其書寫變異過程排列出來,並一一注明具體出處,目的是爲讀者提供《可洪音義》的一份完整的字形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