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究瘢痕子宫患者妊娠晚期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对剖宫产时机选择的临床意义,并分析剖宫产的合理时机,为产科临床工作提供指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8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产科住院并分娩的具有1次剖宫产手术史且再次剖宫产患者的临床资料(1266例)。根据研究内容及临床特点分组,首先根据孕周分组共分为4组分别为<37周(90例)、37-37+6周(274例)、38-38+6周(500例)、≥39周(402例),分别用1组、2组、3组、4组表示。每组内根据最后一次超声检查(我院手术前3天内)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再分组,分为≥2mm、1.5-1.9mm、1-1.4mm、<1mm共4组,分别用A组、B组、C组、D组表示。对孕妇是否发生子宫破裂和不完全子宫破裂、术前宫缩情况、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子宫收缩乏力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比各组在新生儿体重、新生儿转诊率、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等新生儿结局的差异。比较不同分组情况下母儿妊娠结局,并进行组内和组间的统计学分析。组内比较相同孕周不同子宫下段肌层厚度的母儿妊娠结局,组间比较相同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不同孕周的母儿妊娠结局,从而明确瘢痕子宫妊娠晚期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与剖宫产时机的关系。研究结果:1、对1266例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发生完全子宫破裂为0例,不完全子宫破裂36例,占总人数的2.84%。2、不同孕周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母儿结局比较(1)一般情况比较:不同孕周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患者比较年龄、孕次、两次妊娠间隔时间、术前宫缩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产妇结局比较:不同孕周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患者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变化、产后出血率、子宫收缩乏力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37周各组中,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患者比较不完全子宫破裂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校正后两两比较显示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mm组不完全子宫破裂率明显高于≥1mm各组(P<0.0083)。(3)新生儿结局比较:在≥37周各组中,四组新生儿比较新生儿体重、新生儿低体重率、新生儿转诊率、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37周组中,四组新生儿比较低体重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校正后两两比较显示<1mm组新生儿低体重率明显高于≥2mm组(P<0.0083)。3、不同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各孕周母儿结局比较(1)一般情况比较:不同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各孕周患者比较年龄、孕次、两次妊娠隔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1-1.9mm两组中各孕周患者比较术前宫缩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校正后两两比较显示<37周组术前宫缩发生率明显高于≥37周各组(P<0.0083)。(2)产妇结局比较:不同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各孕周患者比较不完全子宫破裂率、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变化、产后出血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mm各组中,各孕周患者比较术中出血量及子宫收缩乏力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两两比较显示<37周组术中出血量高于≥38周各组(P<0.05)。经校正后两两比较显示<37周组子宫收缩乏力率明显高于≥37周各组(P<0.0083)。在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mm组中,<37周组术中出血量高于≥38周各组(P<0.05)。(3)新生儿结局比较:在子宫下段肌层厚度≥2mm组中,<37周组新生儿转诊率和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38周各组(P<0.0083)。在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1.9mm两组中,<37周组新生儿转诊率和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37周各组(P<0.0083)。在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mm组中,<37周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37周各组,38-38+6组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39周组(P<0.0083)。4.对各相关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两次妊娠间隔时间和术前宫缩情况是不完全子宫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以两次妊娠间隔2-5年、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mm和术前无宫缩作为参照组,分析各影响因素与参照组的关系。结果显示:两次妊娠间隔6-10年者和>10年者发生不完全子宫破裂的风险分别是两次妊娠间隔2-5年者的1.5倍和2.3倍;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mm者发生不完全子宫破裂的风险是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mm者的3.45倍;术前有宫缩者发生不完全子宫破裂的风险是术前无宫缩者的2.88倍。结论:1、有剖宫产手术史患者不经阴道试产行选择性再次剖宫产(ERCS)终止妊娠时发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可能性极小,临床上不应根据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提前终止妊娠,应综合母儿情况,选择合适的剖宫产时机。2、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mm时,孕周≥37周后发生不完全子宫破裂的风险增加,应积极监测母儿情况,为了获得更好的妊娠结局,在不发生先兆子宫破裂的前提下,建议在37周后行ERCS终止妊娠。3、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mm时,发生不完全子宫破裂的风险较小,为了降低新生儿转诊率和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建议在38周后甚至39周后行ERCS终止妊娠。4、37周前行ERCS终止妊娠时,术中出血量、子宫收缩乏力率、新生儿转诊率及呼吸系统系统疾病发生率均大于38周及以后者。5、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两次妊娠间隔时间和术前宫缩情况是不完全子宫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mm、两次妊娠间隔>5年、术前有宫缩使不完全子宫破裂的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