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益生产方式(lean production)是有别于福特所提倡的大量生产方式(mass production)的一种新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是从思维上彻底地颠覆传统大规模生产的手段,其目标为“在第一时间将适当的产品送达适当的地点,同时做到浪费最小化和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与传统生产方式存在交货时间长、生产计划经常面临变更等弊病相比,精益生产方式不但可以减少浪费,还能够增进产品流动和提高质量。自上世纪80年代通过众多学者大量调研后,己成为廿世纪后期以来在制造方式上的热点。1990年代的保时捷汽车在严重亏损的痛苦中挣扎,靠精益生产方式翻身,成了最赚钱的汽车公司之一。其它如美国哈雷·戴维森机车、美国波音飞机等,也因实施精益生产方式重启公司的辉煌岁月。国内众多的汽车业者,莫不以精益生产方式为圭臬。其它如青啤、济南钢铁等非汽车生产行业也纷纷在企业内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大多数企业看到的精益生产方式多是表象的作业活动,例如:节拍(TAKT)作业,看板生产(kanban),安灯(andon)等。若只依此来执行自己企业的精益生产方式,则会受到限制。潜藏在外显的作业流程下,有着深层的组织文化。企业必须确认已存在于企业中的哪些文化,对于精益生产的实施是一项阻力或助力,企业领导者必须有明确的认知,才能调整目前的企业文化逐渐与精益生产所需的企业文化靠拢。在了解与认知企业文化方面,存在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与定量测评(quantitative analysis)等两种学派。组织文化的定性分析学派主张采取现场实地观察、访谈与组织深层结构的系统性探讨。通过解读组织文化外显的人为饰物(artifacts),挖掘组织价值观(Espoused Values)与规范(norm),检验与归纳组织文化的基本假定(basic underlying assumptions),才能真正探知一个企业的文化根源。但组织文化定性分析较难进行客观的测量,在探讨组织文化、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时,较不易进行比较研究。组织文化的定量测评学派,主张通过一定的特征与不同的维度,进行组织文化研究。量化测评在西方研究中,一直扮演着主要的测评手段。依据西方管理学基本原理,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运用定量方式加以分析,这些学者认为量化的测评方式才是正统的研究方式。单独使用定量测量模型或量表进行组织文化测量,容易因填卷者对于问卷的认知不同,使得分析结果存在偏差。纯粹以定性研究方式测量,又因测量者对于文化表象的解读与探究深度不同,对于文化底层的基本假设,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差异。以组织观察与访谈为测量方式,搭配定量化量表与模型,将可使组织文化测量具有规范化,又足以客观分析组织文化在实施精益生产方式的要求下,需要强化或调整的文化维度。近年来企业文化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评交互运用,用以取得深度与广度兼具的企业文化评量结果,已逐渐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共同的认知。本研究通过精益生产理论探索及精益生产方式对企业文化的要求,以精益生产方式的典型案例分析与归纳其组织文化要素,构建精益生产企业文化度量框架。最后以实际案例分析企业在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其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在案例分析中发现,以丹尼森(Denison)组织文化测量模型(Denison Organizational Cultural Structure,DOCS)的12个子维度加上组织惯例等合并成13个子维度,建立的精益生产企业文化整合分析框架,可以有效分析企业文化对于推行精益生产方式的影响。企业可于推行精益生产方式之前,通过量表的调查,预先掌握企业文化对于推行过程可能的影响,并采取改变企业文化的手段,促使精益生产顺利推行。在过程中也可通过量表调查,确认所有成员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是否成为共同的价值观。至于企业文化的基本假定,则需企业高管或聘请外部专家,通过企业文化定性分析,深入企业内部观察与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