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动物模型及分别给予氯诺昔康和赖氨酸阿司匹林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IgG的变化,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身免疫机制和比较氯诺昔康及赖氨酸阿司匹林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除发挥本身所具有的镇痛抗炎作用以外,有无免疫学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家兔32只,随机分为四组,即氯诺昔康组(L组,n=8)、赖氨酸阿司匹林组(A组,n=8)、模型对照组(C组,n=8)和假手术组(S组,n=8)。运用后外侧纤维环切开法建立家兔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假手术组除不切开纤维环以外,其余操作与其他各组相同。各组分别于手术前(T0)、给药前(T1)、给药后(T2)上午喂食前经耳缘静脉采血,测定各时点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及免疫球蛋白IgG的水平,同时对兔腰6/7椎间盘组织以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并摄片。结果:建立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后,模型对照组和两治疗组CD3+、<WP=5>CD4+、CD8+、CD4+/CD8+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假手术组仅有CD8+增高(P<0.01),并且其CD4+/CD8+呈现显著性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L组、A组和C组CD3+、CD4+、 CD8+、CD4+/CD8+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假手术组CD3+无明显变化,CD8+显著下降(P<0.01),CD4+和CD4+/CD8+则显著升高(P<0.01)。在治疗后即T2时点,两治疗组CD3+、CD4+、CD8+、CD4+/CD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低于C组而高于S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在T1、T2时点,L组、A组和C组IgG值均高于假手术组,给药后(T2)两治疗组IgG水平有所下降,低于C组而高于S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L组、A组和C组在T1时点IgG水平较造模前升高,而S组则有所降低;在T2时点,即治疗后,L组、A组IgG水平较治疗前(T1)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手术前;C组无显著变化,而S组则有所回升,接近术前水平。光镜下模型对照组和两治疗组均可见内、外层纤维环紊乱,失去正常结构,胶原纤维增生、玻璃样变,外层纤维环纤维母细胞增多,可有肉芽组织增生;近纤维环内层髓核部分有大量软骨细胞增生,组织厚度增加;假手术组则无上述改变,也未见炎细胞浸润现象。<WP=6>结论: 1. 运用后外侧纤维环切开法可以建立家兔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 2. 腰椎间盘突出症会导致机体自身免疫状态异常改变,可表现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3. 氯诺昔康和赖氨酸阿司匹林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可能发挥了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但两者的作用无差别;4. 免疫疗法有望成为今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