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黑人作家沃克的长篇书信体小说The Color Purple(《紫色》)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国内已有四位译者将其译成中文,作为唯一的男性译者,杨仁敬的译本备受关注。相关研究多将其与其他译本作比较,以有争议的译句为例,分析其中的女性意识和翻译方法等,缺少对译作、译者和背景文化等因素的综合考查。法国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哲学家安托瓦纳·贝尔曼在他的《翻译批评论:约翰·唐》中提出:“文本比较分析”的确是翻译批评中的关键环节,但在此之前的准备工作同等重要。首先,批评家必须完成译作和原作的独立阅读分析,找出其文体特征和代表性文域,为后续的对比分析做准备。然后需从翻译立场、翻译方案和翻译视域三方面来“找寻译者”。翻译立场是指个体和社会认知翻译的方式之间的一种折中,是译者面对翻译时的一种态度或选择;翻译方案影响译者实现翻译的方式;翻译视域是决定译者感觉、行为和思考方式的一系列语言学、文学、文化和历史参数。完成上述阅读准备和材料准备后,翻译批评才进入译本的比较分析。本文在以往贝尔曼翻译批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分析杨仁敬翻译艾丽斯·沃克的《紫色》译本,旨在对杨译本形成一个更全面系统的认识。研究发现:第一,全面的翻译批评,既要关注文本分析,还要关注文本背后的译者和文化历史等因素。第二,在The Color Purple中,小说女主人公茜莉和妹妹聂蒂使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英语。这种对比的语言策略,体现了黑人的民族意识。为了再现原作的语言魅力和社会主题,杨仁敬除采取主要直译的翻译方法外,还充分利用了汉语中的句型和标点符号。第三,杨译本中删改的身体描写和性描写,不是因为缺乏女性意识,而是迫于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话语的压力。第四,本文以小说中四个主要角色的个人语言为例,对比分析其翻译后发现:整体来说,杨译本既保留了原作的语言魅力,又再现了原作的女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