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负重区、非负重区软骨下骨的组织形态、微观形态学变化及免疫组化实验观察分析,为股骨颈骨折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36例股骨头标本,均为股骨颈骨折2周内手术的GardenⅢ、Ⅳ骨折,其中女性股骨头标本24例,年龄60-79岁,平均69.18±6.31 ,男性股骨头标本12例,年龄53-83岁,平均64.25±9.81。由股骨头上取出负重区及非负重区的软骨下骨两个部位的软骨下骨进行对照观察实验,分别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软骨下骨骨小梁形态的修复重建;扫描电镜方法观察两个不同区域的骨小梁及胶原纤维的微观形态;组化法,观察OPG和HIF两个因子在负重区、非负重区的不同表达。结果:1.大体形态学的观察:观察所有标本的纵剖面,可见股骨头负重区的软骨下有一条明显的出血带,呈鲜红色半弧形衬附于软骨帽下,非负重区较负重区充血不明显。2.苏木素-伊红染色显示:股骨头负重区多数骨小梁断裂,骨小梁断端有大量成骨细胞增值,软骨下基质中破骨细胞较活跃,骨小梁断端可见大量毛细血管增生长入;非负重区也可见部分小梁断裂,但软骨下骨中破骨细胞不活跃,成骨细胞较负重区数量少,毛细血管数量少。3.扫描电镜:股骨头负重区软骨下骨内部结构由柱状及板状骨小梁共同组成拱形结构。股骨颈骨折后其拱形结构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很多骨小梁被破坏,主要表现为柱状骨小梁断裂,使拱形结构的完整性明显减弱,骨小梁上出现有多处的微骨折。此外还可见骨小梁的显微骨痂样组织。该区部分骨小梁表面出现较重的吸收现象;非负重区的骨小梁多数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排列稀疏、其上散布的较小的吸收面和骨陷窝,骨小梁上的微骨折现象较负重区少。4. OPG因子检测:负重区的骨小梁阳性表达明显,骨小梁修复明显,非负重区骨小梁基质中有表达,阳性表达较负重区弱。5. HIF-1α因子的检测:负重区、非负重区均表达HIF-1α,但以前者明显,且集中在负重区的细胞浆和基质中。结论:1.老年股骨颈骨折后软骨下骨发生微骨折,负重区较非负重区明显加重。这种微骨折可能是后期继发头坏死塌陷原因之一。2.软骨下骨微骨折早期即有骨组织修复重建发生。3.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可早期活动,但应避免负重,以利于软骨下骨微骨折修复。4.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是优先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