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斑块的形成、破裂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其中,微生物感染(如牙周致病菌,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等)在AS的初始、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调查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分析口腔卫生对脑卒中的影响及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为阐明良好的口腔卫生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有积极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12月在山西省太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25例作为病例组,平均年龄65.70±11.34岁;并选择同期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超声科就诊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既往无脑卒中病史者163例作为对照组(非脑卒中组),平均年龄61.76±15.10岁。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的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吸烟史及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多谱乐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是否有斑块形成。由同一名口腔科医师对患者进行口腔检查并记录牙石指数,通过问诊及患者自述和回忆记录缺失牙齿的原因及其数目,并记录患者每日的刷牙频次,使用牙线、牙间隙刷的情况以及有无洁治史。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病例组(脑卒中组)和对照组(非脑卒中组)资料分析1.1一般情况分析: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平均年龄较大(分别为61.76±15.10岁和65.70±11.34岁,p<0.05)。此外,病例组吸烟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颈动脉斑块形成指标的比例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口腔卫生情况分析: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因牙周炎缺牙数目多,刷牙频数少,牙石指数高及洁治史的比例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影响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以是否发生脑卒中为因变量,将所有收集因素纳入模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有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发生脑卒中分别是无高血压、高脂血症的2.538倍和2.711倍(or=2.538,95%ci:1.432-4.499和or=2.711,95%ci:1.536-4.785),牙周炎缺牙数目(or=1.038,95%ci:1.007-1.071)每增加一颗,牙石指数(or=1.769,95%ci:1.243-2.517)每升高一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分别增加4%,77%,洁治史(or=0.218,95%ci:0.103-0.460)可使脑卒中发生的风险降低约78%(p<0.05)。2.将对照组中按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91例)和非斑块组(72例)进行分析2.1一般情况分析:与非斑块组相比,斑块组的平均年龄较大(分别为55.46±15.70岁和66.75±12.61岁,p<0.05),此外,斑块组中男性,吸烟者,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的比例均较非斑块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口腔卫生情况分析:与非斑块组相比,斑块组因牙周炎缺牙数目多,牙石指数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以斑块是否形成为因变量,将所有收集的因素纳入模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男性(or=3.780,95%ci:1.785-8.007),年龄增加(or=1.048,95%ci:1.018-1.079),高血压史(or=2.251,95%ci:1.052-4.814),高脂血症史(or=2.277,95%ci:1.060-4.893),牙周炎缺牙数目增加(or=1.065,95%CI:1.001-1.133)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呈正相关(P<0.05)。结论:1.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牙周炎缺牙数目增加和牙石增多可能会增加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其可能是脑卒中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而洁治可能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其可能是保护因素。2.年龄增加、男性、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以及牙周炎缺牙数目增加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相关。因此推测,年龄,男性,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因牙周炎缺失牙齿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