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甜瓜是中国主要的温室栽培瓜类之一。网纹甜瓜(Cucumis melo L.var.reticulatus Nand)是厚皮甜瓜的一种类型,果实因外形美观、果肉芳香浓郁而深受消费者欢迎。然而果实收获期多处于高温季节,常温贮运中果肉软化快,导致采后果实营养质量和商品质量下降迅速,成为影响网纹甜瓜贮藏、运输及商品货架寿命长短的瓶颈。本文以网纹甜瓜‘香蜜儿’为材料,进行如下试验处理:1.采前分别用200mg/L、100 mg/L AVG(乙烯合成抑制剂)喷洒果实;2.果实采收后用1mg/L 1-MCP(乙烯作用抑制剂)常温熏蒸果实24 h;3.用2000 mg几乙烯利浸泡果实10 min;4.未处理果实为对照(CK)。将以上处理果实置于温度22℃-24℃、相对湿度80-85%条件下贮藏。5.未处理果实置于低温9℃-12℃下贮藏。研究不同处理对后熟过程中网纹甜瓜果实硬度、呼吸、乙烯代谢和细胞壁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乙烯因子对甜瓜果实后熟软化调控的生理机制,为指导甜瓜贮运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后熟过程中,甜瓜果肉硬度呈逐渐下降趋势。果实硬度变化包括前期快速软化和后期缓慢下降两个阶段。AVG和I-MCP处理可显著延缓果实硬度的下降,乙烯利处理促进贮藏前期(9 d)果实的软化。两个AVG浓度处理果实差异不显著。各处理间果实保硬效果为:AVG>1-MCP>CK>乙烯利。低温显著抑制贮藏中甜瓜果实硬度的下降。2.后熟中,常温下各处理甜瓜果实TSS含量和后熟指数逐渐下降。低温贮藏可减缓果实TA含量下降。乙烯处理则促进贮藏前期果实TSS含量和后熟指数的下降;贮藏前期,不同处理果实外果皮H*值(色度角)无明显差异。 贮藏14 d后,AVG、1-MCP及低温处理果实外果皮H*值显著大于CK和乙烯利处理,有效延缓果皮退绿黄化。3.与CK相比,AVG处理可显著抑制常温贮藏(9 d)前期果实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且100mg/L AVG处理效果优于200mg/L AVG处理。I-MCP处理显著抑制果实呼吸速率上升,但对贮藏前期乙烯释放量的抑制效果不明显。外源乙烯利处理和对照果(CK)差异不显著。低温显著抑制贮藏中甜瓜果实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4.后熟过程中,常温贮藏甜瓜果实ACC含量、ACO酶活性逐渐升高,ACS活性缓慢下降:果实Cm-ACO1、Cm-ACS1基因显著上调表达,但Cm-ACS2仅在7-9d显著上调表达。AVG处理、低温处理可显著抑制果实ACC含量的积累,果实Cm-ACS1、Cm-ACO1基因表达和其酶活性的升高,降低果实乙烯生成量;而AVG处理、Ⅰ-MCP处理果实Cm-ACS2基因显著上调表达。1-MCP处理抑制贮藏前期(9 d)果实Cm-ACS1、Cm-ERS1基因表达,但其酶活性高于对照果。乙烯利处理与对照果实Cm-ACSI基因表达和ACS酶活性变化差异不显著。5.常温贮藏前期(4-9 d),对照果实Cm-ETR1、Cm-ERS1基因显著上调表达,而其它处理果实Cm-ETR1、Cm-ERS1基因表达被显著抑制:贮藏后期(11 d),AVG处理、1-MCP处理果实Cm-ETR1、Cm-ERS1基因恢复表达。乙烯利处理果实Cm-ETR1、Cm-ERS1基因表达与CK果无明显差异。低温处理果实Cm-ETR1、Cm-ERS1基因呈下调表达。6.常温贮藏前期(9d), AVG处理显著抑制果实PG、Cx酶活性以及Cm-PG1基因表达,而1-MCP处理PG酶活性高于CK果,9 d后两处理果实Cm-PG1基因恢复表达。乙烯利和低温处理9 d后,果实PG酶活性高于CK果且果实Cm-PG1基因恢复上调表达。低温处理显著抑制果实Cx酶活性,而乙烯利处理则促进Cx酶活性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