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藉《咏怀诗》阐释史中的诗学问题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ng_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诗史中,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或谓它“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或称其“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对这样一部产生于“乱世”、且意旨模糊、含义深远的优秀组诗的解读,就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学阐释的一大景观。 本文正是抓住了这一文学接受、阐释过程中的“无达诂”现象,以西方阐释学、接受理论的方法和视野,对阮籍《咏怀诗》阐释史进行了系统、细致的研究,发现并认为,传统的阐释方法偏重于社会历史的维度,热衷于对作者讽喻之旨、所言之志作考证、索隐式的解说;而以西方接受理论、阐释学来分析的现代论者又只是一般性论述“无达诂”和“读者”参与创造的合法性。但上述两者都无法解释这样一种接受现象:并不是所有古典文学作品都能享有《咏怀诗》那样如此丰富的多重解释、如此令人神往的阅读体验。读者参与创造的空间与作品所能提供的空白是紧紧联系的。有鉴于此,本文在注意读者维度、即《咏怀诗》的阐释者们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审美趣味的同时,更强调回归作品本身,具体分析《咏怀诗》隐喻、用典、否定、虚化等语言策略和意象经营,从文本内部结构揭示出它为读者驰骋想象、参与创造所提供的广大艺术空白。而这,对克服西方接受理论过分强调读者的任意性解读的弊端,可能有些微启示。
其他文献
期刊
以巫为突出特征的巫文化是屈骚生成的土壤,然而,巫文化到人屈骚注入了会么才使其获得了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价值?该文认为,形成于巫文化并于 传承的性恋原型是一个 值得注意
白居易是中唐诗歌革新的领军人物,他的诗歌浅近通俗,在当时以及后代都深受读者喜爱。宋人尤爱白居易,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羡慕白居易闲适的生活,也为他旷达适意的人格魅力所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