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足浴法配合口服少腹逐瘀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研究方法:本研究选自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门诊确诊为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108例和健康人36例,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6例。36例健康人为正常组。A组采用足浴法配合口服少腹逐瘀颗粒治疗。于经前7d开始中药足浴,1剂/1次。同时配合口服少腹逐瘀颗粒,1袋日3次,共连用10d。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B组采用A组足浴治疗方法。C组采用A组中口服少腹逐瘀颗粒的治疗方法。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三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血流变变化情况。并随访患者3个月经周期,观察其复发率研究结果:1.三组患者痛经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85.3%、82.9%,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C两组的治愈率分别为72.2%、44.1%、45.7%,A组与B、C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三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7%、79.4%、77.1%;治愈率分别为55.0%、29.4%、22.9%,A组与B、C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B、C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A组治疗后积分明显低于B、C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三组患者的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指标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后A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C组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C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A组在改善血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粘稠度上明显优于B、C组,且B、C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5.三组患者的远期疗效比较,A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B、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中药足浴法配合口服少腹逐瘀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确切,在改善中医症状、血流变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还可以降低其复发率,提高临床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