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五”是上海市“四个中心”建设全面展开的时期,也是上海市高校改革从外延式扩张转为内涵式建设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批新的领域,而由于教育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这些领域的人才供给出现紧缺状态;另一方面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就业结构与市场的人才需求结构不甚符合,而作为直接影响就业因素之一的高校学科建设,有改革的要求。那么是否能将紧缺人才的走向作为高校学科建设的方向?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需先回答究竟紧缺人才的“紧缺时效”到底能维持多久,它是否会与学科建设的周期性产生矛盾?紧缺人才的范围包括哪些?上海市高校学科建设是否有必要和可能将紧缺人才的培养纳入体系中?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从“紧缺人才”与“高校学科建设”之间的契合这一新角度入手,对上海市人才需求情况、紧缺人才需求情况及高校学科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目前学科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的途径。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是对选题的缘起、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做一些介绍,并对本文的关键概念作了一些界定。这一章在本文中起铺垫作用。第二章是对上海市的人才需求、紧缺人才需求情况做了数据上的整理,通过对求人倍率、最大匹配率、就业弹性等数据的测算,给出上海市人才需求及紧缺人才需求的概貌;接着,本文通过对6年来的《上海市人才开发目录》的整理,并结合上海市的总体目标及未来十年内的人才需求预测,研究紧缺人才与学科建设之间的矛盾,得出“高校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以紧缺人才培养为导向调整学科建设”的结论;在本章的最后,还研究了紧缺人才培养对高校学科建设的挑战:一是高校学科专业的内部调整成为必要;二是高校的人才预警机制的建立成为必要。第三章是对紧缺人才培养和高校学科建设现状的分析。一开始先对紧缺人才培养背景下的高校学科建设的成果作了介绍,然后对与紧缺人才培养相关学科的毕业生环比与相应行业的就业弹性进行了拟合研究,拟合结果与学科建设数据对照后发现了三个问题:一是高校虽然加强了紧缺学科建设,但培养的人才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二是专业设置盲目,重复建设率高;三是高校在学科建设上缺乏自主权。紧接着本文分析了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出现高校大力建设专业之后人才仍然供不应求的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的学科建设缺乏科学的紧缺人才需求预测的指导;而出现学科专业设置盲目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本身的利益冲动;一方面是由于专业设置低成本的驱使作用;还因为对新设专业的风险规避的需要,以及专业设置的监管机制存在严重的缺陷。造成高校缺乏学科建设自主权的原因,除了体制原因还有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博弈。论文的最后一章,本文在前文提出的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对紧缺人才培养背景下的高校学科建设的建议。本文认为要使高校学科建设在紧缺人才背景下更好的发展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建立人才预警机制,保证学科建设健康发展;其次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做好学科专业“加减法”。最后要做好监督下的适当放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