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工业化时代以来,住宅的大规模批量标准化建设致使居民的住居环境呈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居住者无法参与到住宅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住宅难以满足居住者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同时这些住宅往往具有较长的寿命,同时难以进行灵活的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住宅会与使用者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开放建筑的概念开始出现并经历了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其核心观念在于倡导建筑的“开放性”,通过层级划分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工业化时代以来,住宅的大规模批量标准化建设致使居民的住居环境呈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居住者无法参与到住宅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住宅难以满足居住者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同时这些住宅往往具有较长的寿命,同时难以进行灵活的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住宅会与使用者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开放建筑的概念开始出现并经历了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其核心观念在于倡导建筑的“开放性”,通过层级划分等一系列方法实现建筑设计、建造过程中多主体参与的过程,使建筑具有更为长久的生命力。开放建筑的发展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但是在经济技术更为发达的今日我们对于“开放性”的理解却还有待深入。建筑发展的历史是一个持续开放的过程,这期间建筑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而发生着自发性的演进。“开放性”指向的应当是一种观念与意识层面中的开放,开放建筑理论的发展却逐步地走向一种技术性的封闭。如果将一系列的开放性表征简单地等同于“开放性”,将脱离了对于开放性本质的探讨。我国江南地区的传统木结构民居是一个具有高度“开放性”的居住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本研究意在通过对其开放性的表征及其诱因进行探讨,对江南传统民居设计营建模式中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挖掘,同时实现对于何为建筑的“开放性”这一问题更为深入的理解。江南民居建筑从选址、设计、建造的过程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同时对外界环境限制以及人的居住使用需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环境的结合方面,江南民居可临水而建,可与坡地融合,或与街坊巷道结合,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对外部空间进行利用,使建筑与多变的环境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内部空间组织方面,江南民居以“厅”、“井”、“廊”、“间”为基本要素对空间进行整合,使建筑内部形成秩序严谨、层次丰富且灵活可变的空间格局;建构营造方面,江南民居采用品类多样、可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手段丰富、可灵活扩展的建造体系,同时居住者与建造者进行协同合作实现居住建筑的搭建,尽可能对使用者自身的需求进行满足。江南地区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分支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其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之外,这一传统居住建筑体系所具有的高度开放的设计建造体系,在当今社会倡导住宅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同样具备较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对江南民居基本特征的探究不难发现,江南民居中所蕴含的理念与与开放建筑理论所倡导的内容具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例如江南传统民居采用围护结构与承重结构相分离的结构体系,内部空间可通过移动分隔界面进行自由划分,设计建造的过程中房屋使用者与施工设计人员进行配合等等,这些特点使得江南传统民居成为一个极其开放的居住建筑体系。虽然这种住宅体系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被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住宅设计建造体系所取代,但是其所具备的开放特征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并且可以对当今的住宅设计提供一定的启示。在江南地区的传统社会背景下,居住者参与建造设计的传统住宅可根据时间的推移、环境条件的制约与使用者的需求的变化进行自身的调整与生长,为整个家族提供一个适宜且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住居环境,这种体现在居住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经济与技术更为发达的今天更应当被重视与发展。对这种理念的理解与传承,是对传统民居研究的丰富,同时也是在开放建筑理论研究中对于“开放性”本质的回归。
其他文献
针对寒冷地区混凝土工程冬期施工,深入研究混凝土早期受冻破坏机制以及科学准确预测混凝土早期受冻损伤程度不仅能有效地防控混凝土早期冻害的发生,还可以指导混凝土冬期施工方案的设计。这对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和促进冬期施工技术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因此,本文采取数值模拟手段实现早期受冻混凝土的损伤预测分析。首先,建立混凝土时变物理性能预测模型。耦合水泥水化速率模型和热力学计算方法,在水泥
在我国,严寒地区主要包括东北等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冬季气候严寒,普通的硅酸盐水泥基材料难以正常水化。磷酸镁水泥作为一种新型胶凝材料,具有快硬早强,结构致密,耐久性好,与旧混凝土界面粘结好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寒区冬季重要工程的紧急抢修。目前,对于磷酸镁水泥在-20℃及以下环境中的水化情况和微观结构的研究还比较少。为此,本文利用哈尔滨地区冬季自然气候特点,试验研究了磷酸镁水泥在严寒
混凝土在长期暴露在严寒环境中服役会受到冻融作用,导致其内部产生微裂纹并逐渐发展直至结构发生宏观破坏。当前提高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的主要手段是在其中引入气孔:超吸水聚合物(Super Absorbent Ployers,SAP)在水泥基材料中可以发挥内养护作用还可以在硬化后释水创建孔隙系统,以提高其抗冻性能;引气剂(Air Entraining Agent,AEA)也可以在混凝土中引入气孔。本文研究了不
自由曲面空间网格结构形式多用于公共建筑,伞形单层空间网格结构是自由曲面空间网格结构的一种,又被称为“喇叭花型”结构。在伞形单层空间网格结构的实际应用中,曲面形式往往是给定的,需要以此来设计受力构件,网格形态一般只允许在给定曲面形式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对伞形单层空间网格结构进行优化时,需要在结构形状变化不大的前提下提升结构性能。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1)完成伞形单层空间网格结构的建模
在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和城市资源高度集约利用的背景下,高密度是城市未来发展诉求。城市商业街区也逐渐呈现高密度化的发展趋势,促发了街区形态的改变,进而影响了局地气候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街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活动场所,其室外热环境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寒地气候条件下,高密度商业街区比城市其他区域面临更多的环境、气候及能耗等问题,因此在方案设计阶段搭建起建筑设计与室外热环境的桥梁,对
2022年第24届冬奥会将在北京举行,为满足可持续要求,国家游泳中心将通过可拆卸的装配式转换冰场的方式实现水池与冰场的转换,从而满足冰壶等赛事要求。国际性赛事对冰场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要求很高,因此需要对赛场人工冰的材料性能以及冰场的受力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通过三点弯曲试验等研究赛场冰的弯曲性能以及其与各因素的关系,通过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对装配式转换冰场进行整体分析。根据实际冰场使用的情况,考虑了
在滨海环境或者含氯盐高的地区中,混凝土耐久性最大的威胁便是氯离子的侵蚀。高温和湿度变化会影响混凝土中氯离子的传输性能,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十分复杂,目前对于温湿度影响氯离子传输性能理论不够完善。由于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只能通过内部孔隙空间,所以孔结构对氯离子的传输起重要作用。对氯盐侵蚀混凝土的过程中,深入研究温湿度变化作用对孔结构和氯离子扩散性能影响是具体分析实际氯盐导致耐久性问题的基础,也具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应用的重视,风电行业正在我国新能源市场上蓬勃发展。作为风力发电机的支撑结构-塔筒也在不断向更高高度方向发展,而目前对于塔筒结构的验算方法理论验算方法相对薄弱,不利于结构的初步设计和方案分析;此外,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塔筒在建造功效等方面还有很多值得完善的方面,行业发展对此也提出了需求,采用新型材料发展新型塔筒结构,实现塔筒建造功效和综合效益的提升,成为风电能源工程结构应用研究的重要方向
钢管混凝结构具有承载力高,刚度大,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柱脚节点是连接上部结构和基础的重要构件,其设计是否合理对结构安全、施工质量和工程造价均有直接的影响。埋入式柱脚由于其刚度大、承载力高,在钢管混凝土结构中运用较多;为了增强柱和基础之间的连接,往往会按构造要求在埋入段的管壁上设置栓钉连接件。然而规范中关于抗冲切的设计未考虑栓钉连接件的贡献,由此造成大直径钢管混凝土柱埋深过大
外墙外保温的大规模应用对建筑节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现有外墙外保温系统使用寿命与建筑物主体无法匹配,出现各种缺陷,保温板时常出现脱落、下坠现象,给城市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现有的检测手段基本依赖人力完成,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且准确性不高,无法实现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批量检测。因此,开发一种高效、经济、准确的外墙外保温缺陷检测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冬季哈尔滨地区外墙外保温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发了一种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