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加强农村社会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成为日益紧迫的课题。农村政策作为农村社会控制与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传播、执行进行研究对于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研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大部分。在实证研究部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湖北省十堰市房县X乡新农村建设政策传播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受众媒介接受、政策认知、政策评价等各方面情况的描述,分析了不同传播渠道之间的关系、不同传播渠道在新农村政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等。在理论研究部分,基于对农村政策传播要素、传播机理的分析,对政策类型进行划分并构建出农村政策传播的模式。最后得出结论,并根据究的结论对农村政策传播提出了相关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一,在新农村建设政策传播的过程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三种传播渠道同时发挥作用,但主要传播渠道是大众传播,其次是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第二,在新农村建设政策传播过程中种各具体传播介质可以分别划入“单向传播媒介”和“互动性传播媒介”,受众个体在各类媒介选择时存在明显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容”的媒介偏好性和排斥性,即存在偏好均衡选择两类传播媒介的倾向,且相同性质的传播媒介间具有相互排斥的特点。第三,在新农村政策传播过程中,人际传播可以加强或削弱受众的政策立场,但不能提高受众对新农村建设政策内容的知晓度。第四,政策传播过程中作为把关人的各级传播者不仅会转换政策内容形态、过滤信息内容,而且会赋于政策新的内容和含义。在新农村政策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逐级增加了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内容,使传播呈现“增量传播”的特征。第五,农村政策可细分为“制度化分配性政策”、“非制度化分配性政策”和“制度化调节性政策”三类,其对应的传播模式为“讲解式传播模式”、“美化式传播模式”和“劝服式传播模式”。主要建议:第一,政策传播者正确处理传播内容、选择恰当的传播模式能以更小的成本获得最符合传播目的的效果。第二,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政策,传播者都要充分利用多种传播媒介和各种传播渠道,只是在利用偏重上有所不同,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第三,受众对媒介利用有偏好性,传播者处理好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关系,能减少传播资源的浪费、节约成本、提升传播效率。第四,政策的宣传资料具有传播效果好、成本较低、保存时间长的特点,传播者要充分予以利用。第五,受众的媒介素质决定着政策传播的效果,提高农民的文化、政治素质能改进政策传播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