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在现代工业社会之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安全网”与“稳定器”作用,从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意义上来说,无疑应视之为公民所应有的一项基本权利。自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多方致力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并已经取得了质的飞跃与巨大的进步。2016年7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目标,包括“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险筹资机制,建立社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实现基金的安全可持续运行”的具体发展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断,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综合当前的经济与社会总体形势来看,当前我们仍然正处于加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对照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保障水平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具体方面,尤其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依然不充分和不均衡的现实,未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依然有着较多的问题需要逐步解决。在研究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社会保障资金及其待遇支付等作为维系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其对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以及整个经济增长的效应问题,是不能不深入考虑的重要方面。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必须对社会保障制度设计、覆盖范围和待遇水平等因素的经济效应加以具体而深入的分析。例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就业的增加,是否如理论预期的那样改善了收入分配状况,以及是否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这些问题的回答尽管可以依据相关的理论进行定性的分析,但是同时无疑也需要有相关的实证分析结果来作为必要的支撑。为此,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全民覆盖”宏伟目标的具体实施步骤之际,本文即以社会保障经济效应分析为主要内容,来对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发展的路径选择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本文以社会保障经济效应分析为视角,对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发展的路径选择进行的研究,在理论上,本文可以弥补已有大量研究定性分析较多而定量研究相对不足所带来的缺憾,所做的实证分析能够深化我们对相关的制度与政策措施的认识,同时也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路径选择,丰富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本文对建国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过程的分析与总结,能够为我们反思过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否存在不足,提供必要的思路。另外,本文选取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效应为主要内容的实证分析,能够为相关社会保障项目的制度设计与改进,提供不同的视角并为提高各个社会保障项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做出一定的贡献。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交代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与方法等;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主要是对社会保障基本概念的总结与相关文献的评价,为了更好地梳理出本领域所涉及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基础,我们在开展本文研究之初就专门对本文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第三部分是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过程的总结与分析。我们将建国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过程,按照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分为了“计划经济时期”、“双轨制时期”、“市场经济时期”和基本建立以来的发展等四个阶段,并就每一阶段的制度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最后给出了我们的评价;第四部分分为三章,由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构成,分别是对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我们分别就社会保障经济影响分析的三个最主要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在首先归纳和总结相关理论分析框架与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运用相关的统计数据建立了实证分析模型;第四部分是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经验的总结;第五部分是基于全文的分析所得出的当前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发展的路径选择。我们认为现阶段主要应当在推进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扩大制度覆盖面、健全财务模式并强化基金监管,以及提高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等几个方面,来把握未来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发展路径的选择问题。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可以归结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从新形势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经济效应分析切入点。已有的大量社会保障经济影响研究,主要都是立足于具体的单方面的社会保障经济效应,尤其储蓄与消费效应等分析,而本文研究则是首先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的实际过程,以及结合可能存在的问题得出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我们的研究内容与方向的。这样的研究视角使得我们的实证分析,始终都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的与需要,并较好地将理论与实际、宏观与微观等不同层面实现了有机地结合。例如,本文首先进行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是进行理论分析框架的总结与分析,然后结合理论框架设计了实证分析模型,最后我们依据实证分析的结果,给出了其对政策制定层面的影响分析与总结。二是构建了基于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效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框架。为了有效地达到本文分析与研究的最终目的,我们所进行的作为主体部分的实证分析,首先经过了慎重的考虑与选择,以已有的大量研究为基础,我们没有选择通常人们普遍关注的储蓄与消费效应,而是从宏观效应分析入手,以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效应涵盖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效应。经过三个方面的实证分析与探讨,我们认为这样的内容构成比较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可以有效避免宏观与微观层次相互脱节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本文在内容上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