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形塑与日常生活实践:汉口内城社会生态及变迁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mfw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城是一个城市中有着独特的社会生态及意义的区域,是西方城市社会学普遍关注的焦点,却尚未在我国的城市研究领域引起重视。本研究即是一项基于中国城市研究的理论与现实需要而立足于中国本土情境的内城研究,通过围绕汉口内城核心区域的一条著名街道——花楼街而展开的历史分析和实证调查,探索并呈现汉口内城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生态及变迁,并对中国内城的社会意义及其发展变迁的内在机理给予审视和思考。   本文运用了空间社会学的理论与概念,提出并阐释了由“时间—空间—日常生活”构建的分析框架,并以此为路径对研究地点从清末到当代的一系列演变进行了微观的考察,一方面试图在经验层面上部分地填充学界关于中国内城的知识空白;另一方面旨在从理论上探索一个关于“社会互构论”的具体实践策略,同时增促我们对日常生活实践施于城市空间之影响力的重视及领悟。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由七章构成。第一部分为导论,包括本文的第一章,首先对内城研究、空间理论和日常生活这三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主要成果分别予以梳理和回顾,在此基础上对本项研究的分析框架、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与地点、篇章逻辑及安排进行了详细阐明。   第二部分是正文,包括了第二至第六章共5个章节的内容。第二章简要介绍了汉口内城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早期的基本结构形态,并对作为研究地点的花楼街的成街及发展历史进行了概述,本章内容是对即将进入的详细讨论作出知识铺垫;而第三章至第六章则处于本文所秉持的空间方法论的逻辑统筹中,由于空间被视为一个物质、效用和意义的三重复合体,于是本文以“作为物质的空间”—“作为效用的空间”—“作为意义的空间”为研究及论述的主轴,将对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考察分别铺陈其中。具体而言,第三章从内城空间构成入手对应“作为物质的空间”,搭建并审视日常生活展开的物质背景和舞台;第四章和第五章与“作为效用的空间”相呼应,分别以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内城邻里互动和闲暇生活的考察对这一主题进行分析与阐明;第六章对应“作为意义的空间”,是从日常生活体验的角度管窥人们对空间环境的感知、认知与认同,以及空间在此过程中获得的社会意义;从而较为完整地勾勒出汉口内城社会生态的整体面貌。   第三部分也是第七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对全文的整体认识与核心论点作出了总结与归纳。研究得出了两个层次上的主要结论:第一,针对中国式内城的发现而言,本文揭示了汉口内城长期保持兴盛与优势发展的事实,表明西方学界关于“内城衰退”和“内城复兴”的论断及理论并不足以解释中国内城的社会现实;并且,汉口内城的持续兴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历史与文化所赋予的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加以支持的,因此内城的居住意义以及它对历史与文化珍品的保持力也是其作为一个独特的城市区域的最大价值之一。第二,在空间结构和日常生活实践的关系问题上,日常生活实践不是纯粹被动地受到空间结构的束缚与约制,还可以多层次多方面地突破这种限制而对空间结构进行积极灵活的重构,这也成为了推动城市发展变迁的一股不应被忽视的动力与力量。
其他文献
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城市中的贫困问题日益严峻,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即从城市贫困家庭经济预算行为和策略的角度入手,进行了探索性的社会学研究。 
学位
民族地区农民工参与新农村建设是在城市和农村两个大情景下进行的,这决定了他们可以选择很多种方式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经过六年的实践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形成了固定的参与
本文根据发展程度和发展模式把我国的农村类型进行了区分,包括集体主义的农村如苏南模式、原子主义的农村如温州模式,不发达1的农村等六种类型。本文对不发达农村—双庙村的日
本研究使用CGSS2005这一全国性样本,选取了其中的城市户口居民,探讨城市的不同群体的人大选举投票影响因素的模式差异。文章采用了Logit模型的定量研究方法。   文章首先
学位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行为逻辑变化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的情况
深秋的一个下午,踏着细碎的阳光,怀着一丝好奇,前去探访在艺术界素有“百变鬼才”之称的艺术家萧宽。当看到萧宽的一瞬间,脑海里立即浮现出“典型的艺术家形象”字样。他,长
社会怨恨是一种基于政治-经济制度变迁而产生的以“对某种普遍性或事物存在的否定”为特征的社会心态。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正经历着巨大变革,曾经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威胁,而垃圾焚烧被大多数城市决策者视为应对这一困境的有效措施。然而,民众对垃圾焚烧的必要性和危害性似乎